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宋究竟病在哪里?(2 / 3)

往来国书的抬头都是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

这是历史上,中国皇帝第一次与他人共称皇帝。彻底打破了中原王朝一直习惯的、一直宣传的、理念之中根深蒂固的观念。

那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承认了对方是皇帝,那就承认了这天下是可以存在两个皇帝,甚至多个皇帝。

这样的变化,让习惯了华夷之辩,习惯了以蛮夷称呼他们的中原王朝,彻底失去了进取心。

并非出自宋太祖之手,在宋太祖时期,文官和武官并没有严格的区别,大家同殿为臣,上马安天下,下马谈治国。

这个祖宗之法的根源在宋太宗,驴车皇帝双股中箭,大败乃还,将门蠢蠢欲动不受控制,为了钳制将卒,定下的国策。

宋太祖时讲究革故鼎新,皇祚初膺于景命。变家为国。鸿恩宜被于寰区。大概就是要不断的变革,把家天下变成国天下,不断的变革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

而宋太宗玩的那套为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所常。玩的是万事在执行的时候,都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制定好完善的制度在实行。

守内虚外,强干弱枝也是太宗皇帝率先提出和使用。

上层因为和平快速腐化,没有了想要收服燕云之志,也没有了备战的想法。

其根源就是皇帝都失去了一统寰宇的想法。

而澶渊之盟的第二变化,更明确了雄州拒马河为宋辽边界。

在澶渊之盟之前,中国这个名词,或者中原王朝更多的是无边界的概念,天下有多大,朕,皇帝的疆域就有多大。

目光所及,铁蹄踏处,皆为汉土。

这样重文轻武的国策,就导致了后面的澶渊之盟中,王家拥兵二十万,坐看宋真宗和辽圣宗在澶州打的天翻地覆不为所动。

而澶渊之盟不光有积极意义,的确给大宋和辽国带来了百年承平,但恰恰百年承平,武备松弛,成为了北宋暴毙的主要原因。

更重要的是澶渊之盟对皇权的削弱,史无前例的削弱。

皇帝的权柄终于从无限大,变成了国家的君王定义的一个转变。

澶渊之盟中有一条,不引人注意,那就是是大宋与契丹结为兄弟之国。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推荐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