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二十章 嬉笑怒骂皆为艺术(2 / 3)

《功夫》里面的打斗同样的精彩,或者说创新十足。

三大高手对阵六指琴魔是片中一个高潮的部分,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八卦棍之死的桥段,这么说感觉有些奇怪,但是的确如此。

还有之后包租婆以一个跳水的动作摔向广告牌后一下崩出来那么多东西。就算你可以想象会出来东西,但想象不出来会搞出一种天女散花的效果,还包括内衣。

你能说这不是艺术吗?…。。

另外,之前这部电影我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每个角色一本正经地说台词的时候,都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喜感。这种感觉我形容起来就是心里十分高兴却还不至于到能笑出声的程度。首当其冲的就是陈问饰演的鳄鱼帮老大的还有谁,以及我请你吃过饭。我经过思考后认为是氛围的影响,就是正常人不会能想到在某种情况上说出那样的话。

电影背景设立在二三十年代的沪上,整个社会充斥着一种压抑和慌乱的氛围,以斧头帮为首的非法组织代表着强权和社会风气。与此同时,还有一帮人,选择屈服于现实,生活在一个叫猪笼寨的地方,这里是穷人阶级的代表。他们大多做着生产效率极低的体力劳动,但他们还有另一个身份,武功高强的隐居者。

一句话概括剧情吧,从小单纯的主人公因为一个骗局而走向黑暗,在经过一些事情和自我的挣扎后偶然习得一身武艺,走上了惩奸除恶的自我救赎之路。

对于《功夫》观众也好,影评人也罢,亦或者是媒体人,似乎都有着别样的情绪。

杜向海的解读又是另外一个方向的。

“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功夫片,喜剧片。

首先,电影的喜剧成分先不谈。从表现手法和叙事方式来看,我觉得这部电影的艺术性太高了。另外这部电影的内核相当有深度。功夫这种形式,完全可以可以上升到民族精神层面,而导演又将它转化成了哲学思想,究竟什么是功夫,究竟什么是强者。

其次,从喜剧的角度,这部电影的世界观很是复杂,但也符合常理,虽然里面有许多武侠小说的情节,但也是可以接受的。但里面的人物总是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神经质”,这也是这部电影笑点的基础,可以说在思维上通篇都没有什么正常人。

由于这部电影的高能之处太多,我挑几个我认为最精彩的。

影片一开始,有一个扔斧头砍腿的情节,而镜头的运用却有一种美化的感觉,让人联想到暴力美学。包括后面的死亡镜头。

之后在鳄鱼帮老大领盒饭之后。导演为了解释为何斧头帮可以这么为所欲为,本可以平铺直叙,虽然有些沉闷但也不失沉稳。但他通过几个镜头,我们可以了解到斧头帮的这些情况。

控制着警署,经常会运用暴力手段,从事非法行业,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而这几个镜头是用一段舞蹈穿插起来的。简直神来之笔。

搞怪需要吗?无厘头需要吗?手舞足蹈?低俗情节?这些东西不能说完全,基本没有在电影中出现过。

但是,观众还是觉得这部电影真的很好笑,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这才是这部电影,最值得讨论的地方。

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便是将以往用来喜剧化的情节,改成了夸张化和荒诞化的处理。而且这种夸张化,完全建立在导演的个人的想法上。

举个例子来说。

阿星和包租婆比赛跑那段。为了凸显两者的速度,跟汽车对比反而平平淡淡,反而是他们的腿变成了风火轮,身上插的刀变成了后视镜才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地方。而这种情节,我唯一能想到的参照物就是《猫和老鼠》。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便是最好的解释。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推荐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