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 第468节(3 / 4)

大明国师 西湖遇雨 3193 字 3个月前

那么,其实有个问题没说透,为啥要把儒家道统从先秦孟子直接跨过汉唐,跳到理学这里?

因为汉儒以来内法外儒宋儒觉得不纯,所以直接给开除儒籍了。

“我们宋儒的道统不从你们汉唐继承,直接找孟子他老人家去。”

这就是北宋五子的想法,也是孟子地位被一路抬高到“亚圣”的原因。

但问题是,你们理学,可以把汉儒唐儒给开除儒籍,可如果道统这种东西追根溯源到了三代君师那里就是错的,你们能不能把三代君师都给开除儒籍啊?

姚广孝长长地叹了口气:

“是人着史,就会有文过饰非。”

鏖战五场的漫长辩论,终于到了最终结束的时候。

双方从“古今之辩”这个命题开始,姚广孝以“变通”为核心论点,而曹端则一开始就以《周礼》为核心进行反驳,坚持崇古不变。

姚广孝迁延到“变通的关键在于人”,曹端反驳“礼就是用来约束和划分人的”,姚广孝说刘邦、刘秀等人都是随着时代而改变的,曹端反驳说“礼是天地、先祖、君师的本源,周礼和三纲五常都是天理,是永恒不变的”。

姚广孝见对方装傻,微微一笑继续逼问道:“那到底是经在前还是史在前?”

曹端看着姚广孝咄咄逼人的样子,一时间竟是有些不确定,姚广孝手里到底有什么,能让他这么自信,但有些关隘他没想明白,于是继续搪塞。

“朱子有云:读书须是以经为本,而后读史,自然是先经后史。”

这里其实是朱熹治学的观点,只有先读经,在此基础上体验先王的意图,然后再读史书来知道古今兴衰,除此之外,就是说儒家的经义是根本,史书只是考查古今治乱安危、礼仪制度的辅助。

姚广孝此时干脆彻底摊牌。

最后,姚广孝则通过一系列逼问,直接挑明了问曹端“记载和反映了三代历史的六经,到底是不是真实的”。

辩论的最后一个问题来到了这里,如果是真的,那么曹端赢,说明礼就是天理,永恒不变,后人只能顺着发展;如果不是真的,那么姚广孝赢,六经都是假的你跟我说什么周礼是天理?

你家天理是人造的?

事实上,只要【六经皆史】这个论点得到证明,那么理学的道统论的根基就会被动摇。

之前介绍过理学的道统论,是从先王一直延续到孟子,由中唐韩愈进行古文运动时提出,继而被北宋五子发扬光大。

“汝口口声声说《礼》乃是三纲五常之根源,三纲五常是天礼也是天理,那么想来《礼》代表了更根源的天理,可这《礼》,便没错吗?”

曹端心中一凛,知道再也搪塞不过去了,不过他趁着这两个回合的机会倒也思考完毕,连忙答道:“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天下之术业,皆出于君师之掌故,道艺于此焉齐,德行于此焉通,天下所以同文为治。”

曹端正面回答了姚广孝的问题,他的意思是古人不会离开事情去讲道理,六经都是记录三代先王政治的典籍,道艺和德行都聚集在这几本书上,所以肯定不会错。

姚广孝问:“《礼》为官史乎?”

曹端答:“六经皆周官掌故,所有的典章著作都是藏在王室与官府的,当然是官史。”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推荐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