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护粮风潮(2 / 2)

他是沛县名士,万历十一年进士,因为反对三王并封而被万历皇帝除名,当年被罢官之后张贞观青衣步出都门,天下养望。

张贞观回到家乡之后一直赈济乡里,他的沛县就是这次水灾和疏通朱旺口最前线的所在,灾情太严重,加上之前刘成阻挠赈灾粮,眼见要闹出人命,此时江南士人这股抗击税监风潮出现,真是打在关键点上,眼见粮食不断输去解救家乡百姓,张贞观怎能不高兴?

喝了口茶,范允临又问:“惟诚先生从沛县来,可有带最近京城邸报?”

因为朱旺河口的施工南北交通都受到影响,虽然不至于全无消息,但是拖延是肯定的,京城邸报到达苏州城的用时要比没受灾的时候晚上好几天。

“没带在手边,但我已看过,并无什么大消息。”张贞观笑问:“长倩是否担心京城变动?”

转眼来到十月末,《苏州旬报》新一期将民党的这一倡议全文发出,对于刘成杀鸡儆猴般抓了几个秀才的事情却一点不提。

这自然可以造成一种舆论,秀才们去跟太监顶着干,出不了事情……于是自发帮助护送漕粮的秀才们越来越多,甚至有那得闲的跑到常平仓外常驻,看见运粮就搭伙上路。

而更大规模的行动则是伴随卫所兵一起运粮到受灾前线,江南文人对此热情极高,反正又没有多少实际危险,还能够有一种参与国家大事的感觉。

苏州,范家。

张贞观坐在花厅之中,和范允临夫妻聊起南直的情况,连连夸奖文人们正义凛然,护送着一批批粮食赶奔灾区,大大缓解了当地百姓的粮荒。

“离开京城这么久,就怕我们甲骨研究会出问题,”范允临叹气说道:“外头人看甲骨研究会情况光鲜,却不知道因为党争,我们研究会也是走的如履薄冰,要是京中有什么变动,研究事业肯定会受影响。”

张贞观道:“甲骨会的红山考古不是做的不错吗?满天下都闻红山玉的名声。”

徐媛笑道:“那都是王建阳的功劳,红山考古说是甲骨社所为,其实是他发起的。多亏了有这红山玉的发现,甲骨研究会成立之时,也来了个开门红,咱们甲骨会做事也有了个大名声,容易不少。”

“常听王建阳的名字,原来他如此能为!”张贞观惊讶,有些后悔在沛县时和帮助运粮的王文龙点头而过,没有多走动交流。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听他说了一通,徐媛笑道:“惟诚先生应该早几天来苏州,民党誓师北上那日的景象才真正壮观呢。”

叶昼则为民党邀请江南名士一起护粮赶奔南直,说是要一直将粮食送到大坝上,应者云集。王文龙、沈德符等人都参与北上,共襄盛举。

一起去的名士实在太多,光是他们所带的仆人都比运粮队的力工还要多了,王文龙号召这些读书人自己也不空手,每人都要背一袋粮食,起码要背上自己的口粮去前线,众人都同意。

幸亏王文龙有此一言,要不然这群人到那里反而给人家添麻烦。

张贞观笑道:“我在沛县已接待了他们几次,建阳、虎臣我都是见过的,这次正是专门来苏州要看他们出发的盛况。”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推荐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