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经济学鼻祖(2 / 2)

以至于朝廷官员最开始还以为他们是流民,派人去施粥遣返时一问才发现这些人是来找工作的,给饭吃他们根本不走,后来弄了几个机房主来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雇佣劳动在此时的三吴已然非常盛行。

明末之前的雇佣往往是一种副业,农民在农闲之时才进城打工,而到了此时的万历年间三吴已经出现了专业的雇工阶级。

同时此时三吴大的机户家中有织机十几台,雇工数十人。

当作坊大到这种程度,业主就已经不需要从事手工劳动、也不需要再亲自监督工人,大机户依旧要照看自己的生意,但是方式已经成为招工头看机器,自己则负责制定再投资方案。

类似的窑户、灶户已经成为运营资本的资本家,而非亲自动手劳动的小工厂主。

这样的大书使用蜡版印刷法卖不上价钱,对于袁无涯来说收入会减少很多,他只能继续使用雕版印刷,于是连忙派人去福建招刻工。

即使这样书种堂也只能赶工《国富论》的上半部,先满足市场,再印下半部,全本的国富论至少要等到年末才能出来。

这书到底还是太复杂,哪怕王文龙写作之时已经尽量将之简化,使得大明的读书人能够读懂,最后的作品依旧有四十多万字。

一些小作坊弄到原本翻刻,却发现把王文龙的原作稍加删改读者就读不通,如果想翻印就只能按照原文进行。

可这样一来字数就太多,翻刻的利润将会十分微薄,所以除了一些骗钱的作品,盗版的《国富论》迟迟没有发行,翻刻的书坊都在挠头想着怎么精简呢。

就在今年,收税太监孙隆在苏州征税,规定机户“每机一张,税银三钱”,直接促使民变,而民变方式是“机户罢织”——工厂主发现自己不生产就可以对抗朝廷。

机户罢织,整个苏州的商税立刻出现大问题,太监都畏惧三分。

而在工厂主和工人之间也出现了相应的对抗模式,工厂主若降低工价,机工就联合“叫歇”抵抗。

甚至此时已经在苏州濂溪坊一代出现了织造工的人才市场,以师徒关系学出手艺的织机操作工——车匠进城之后就会聚集在濂溪坊一代,几十上百人或站或坐,等待雇佣。

这是之前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场景。

三吴市面上《国富论》的名声越传越响,但许多人始终都没有办法弄到书籍来阅读。

直到袁无涯赶工出第二版三千本《国富论》,许多已经等的焦急难耐的读书人才有机会看到此书。

他们听说过这书的名气,以为这是一本儒学高论,但是翻开之后几乎无不惊讶——一个由严谨的逻辑思维解析出来的经济世界清晰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震撼感实在太强,书种堂的《国富论》印到第三千本时,苏州就已经出现了专门讨论此书的文会。

只因为《国富论》在苏州的问世正当其时。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推荐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