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第238章 即视感(2 / 3)

……

进了城门,王文龙等人先找到驿站把女眷安顿好,接着王文龙就前往城中的三一教堂。

王文龙来到教堂中时就见这里俨然是一片大工地,卢文辉亲自监督着一群教徒在那儿砸石头,混三合土。

王文龙走上前便笑道:“夏教是要在此起一间大寺庙了。”

卢文辉回头见到王文龙,颇为高兴,笑着说道:“这岛上风太大了,原本想搭个茅草屋应付,没想过不了几天屋顶草苫就被吹飞,干脆在此建上一间砖石寺院。”

“怕是怕,”那轿夫说,“可总比饿死好不是,过海的确九死一生,但据说只要成功登陆那就不愁了,第一年开垦土地,第二年就能种一些粮食,大员岛上的土地可是肥哩,溪水又有,再也不怕受饥荒的了。像如今这般的年景,我要没有这几顶轿子做买卖,说不得也拼上性命去过海峡。”

王文龙点头,福建比较方便种地的地方就是福州,漳州,泉州,莆田,四大平原,此时八闽百姓对于良田的渴求是刻在骨子里的。

后世历史之中台湾开发其实是福建民间长达三百年前赴后继积累后的基础,清代光绪年间福建人口才两千多万,而台湾人口就有三百万,几乎都是百多年里移民过去的后代。

且明清两代开垦台湾土地的大量投入更也是从福建民间筹集的,投资的原因也很简单,历史记载晚清时台湾“晚稻丰稔,资赡内地,是以户鲜盖藏”——台湾的大地主家里粮仓都没多少粮食,因为生产出来的粮食大多数用作商品粮卖往福建。

晚清时福建人对于台湾几代人的开垦已经有了极大收获,台湾被建立成福建的粮仓,滋养着福建百姓。

厦门岛在海上,平常风就不小,传到后世的古建筑都是红砖古厝,哪怕从唐朝就建立的厦门南普陀寺主要建筑也是砖石加木构,单纯的木建筑根本扛不住风。

王文龙看着这大工地的场面,问卢文辉说:“三一教上岛开辟的怎么样?有没有遇到困难?”

卢文辉笑着道:“建不若先带你去庙里看看。”

而甲午之后台湾被侵占等于直接把福建民间三百年积累的心血剜了出去,带来的影响远远不是历史书上寥寥几个字可以概括的。

当时不光福建民间许多商人、宗族资金链直接断裂,更关键是使得福建全省粮食都无法自给。

光绪年间福建人口两千六百八十万,到了解放前福建只剩下一千一百万——只有光绪年间人口的四成,要知道甲午海战到解放之间也才隔了不到五十年。

原因是福建的粮食供应本就紧张,又失去了台湾岛这么一个经营三百年的粮食基地,福建百姓不想饿死只能下南洋讨生活。

清代之前福建人的确爱出海做生意,但是移民的习惯远远没有那么强,例如同为八闽文化影响的台湾就没有像福建沿海这么大比例的移民,福建这种移民习俗最早不是什么文化习惯,就是被逼出来的。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推荐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