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发射升空 (第2/5页)
航天员们在这架秋千上进行了无数次训练。
离心机训练是航天员所有训练中最痛苦的。
这是亚洲规模最大的载人离心机,有着长达8米的旋转手臂,前端连着一只椭圆形的不锈钢封闭吊舱。
离心机主要用于训练航天员的超重耐力以及在超重条件下操纵飞船和通信的能力。
当离心机按照一定速度旋转起来时,可以模拟出载人航天器上升和返回时的持续超重状态。
1G是地面标准重力环境,人的身体结构和各系统的调节功能对此已经相当适应。
正常人在离心机上,达到3个G的负荷时就难以承受,而航天员训练时的最大负荷有时会达到8个G,这相当于在航天员的胸部压了7个成人的重量,持续时间要达到几十秒。
吊舱在启动和结束时要翻滚和摇摆,航天员坐在里面,不仅要练习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还要判读信号,随时回答提问。
有时候脸部肌肉都会被拉扯变形,甚至有眼泪飞出来。
那滋味别提有多难受了,难怪周昊他们要把离心机训练称为“魔鬼训练”了。
飞船进入轨道的最初几天,航天员体内的血液会因为失重而向头部转移。
为了提高航天员对失重环境的适应能力,航天员要接受5天5夜的头低位卧床训练。
航天员必须在地面上学会在一个头低,脚高的卧床条件下进食、饮水、睡眠、清洁个人卫生,还要进行摄像机等操作训练。
血液重新分布训练在转床上进行,-45度、+45度、-15度、+15度、+50度、-50度、+90度,转床不断地变换着航天员的体位,刺激他们的心血管系统,增强对血液分布的调节能力,使他们更能适应失重环境,减轻进入太空时头面部充血、肿胀、鼻塞、头痛等症状。
周昊在第一次完成这项训练之后,将之戏称为“世界上最难受的床”。
冲击塔是一个有4层楼高的绿色铁塔,由塔架、平台、提升系统和水刹车系统组成,可以模拟飞船返回地球时的冲击环境,训练航天员的抗冲击耐力,帮助科研人员研究多种防护措施。
逃逸塔就是跳塔,有七层楼高,是一个类似水塔的建筑,暗灰色和白色相间的塔身。
逃逸塔的建造主要是为了训练航天员在紧急情况下如何进行逃生。
如果在火箭发射前阶段出现危险情况,穿着航天服的航天员就可以撤离飞船,在高高的逃逸塔顶顺着一个类似消防滑道的管道滑下来,安全快速地进入地下掩体。
中心新建成的模拟失重训练水槽是世界最大的,它主要进行舱外活动训练,可以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作业时失重的感觉。
一般是将1:1的航天器放入水槽中,航天员穿上特制的舱外活动训练服进行出舱活动模拟训练。
当人体浸入水中时,通过增减配重和漂浮器使人体的重力和浮力相等,人体就会产生模拟失重的感觉,但它并没有消除重力对人体及其组织的作用,因此,它不同于真正的失重环境。
下午18点,同每天的一日三餐一样,航天员坐成两桌,食用严格按照航天员医监医保要求制作的“标准”饭菜。
晚饭也是一天里难得轻松的一刻,大家喜欢聊聊天、开开玩笑。
航天员除了完成训练以外,还要学习相关的航天知识,学习火箭和飞船空间站的设计原理、载人航天工程基础、航天飞行动力学,航天器设计基础、气象学、天文学、通信技术、设备检测、航天医学工程等,还要了解航天器的原理、结构、组成、性能和界面,掌握重要部件和单机情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