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利刃失中途邀援北返 争堤兴大狱败诉成雠 (第2/5页)
杨华如坠五里雾中,急教店家跟着他追赶,直赶出好远,早已看不见人影了。
那店家便问:“怎么回事?”杨华托词敷衍过去,说是:“送礼的,我不肯收。”急忙回房,打开小包一看,一个小盒,一张黄纸,纸上写着:
寒光岂肯惹尘埃?宝剑通灵去复回;
兼金赠与传书者,九十日后约重来。
这首七绝,杨华还未及看完,早已气得手足冰冷,玉面溅朱。“刮”地一把,将黄笺扯成数片。又一把将小盒劈开,里面果然是三十六粒金珠,约重五十两。杨华信手往床上一扔,顿足大骂道:“好你个白雁耿秋原!我不宰了你,誓不为人!”立刻抓起弹弓,挂起弹囊,迈步要走。……他才推开店门,劈头碰见了那个店伙,进来说道:“客人,已经雇好驴了。”
玉幡杆张了张嘴,把话咽了回去,含怒说道:“等一会!”……一翻身,又走进屋来,呆呆地坐在床边,左右不知所可。——店伙愣在一边等着。
杨华命店伙退去,将门掩上。看了看床上的三十六粒金珠,是做成了一挂串珠,用银线穿着;那黄笺题诗,已被杨华扯成数片。杨华一阵阵怒火上撞,却又禁不得伸手重把那黄笺取来,自己将碎块对在一处,从头细看。这二十八个字,写得很好的一笔苏体,半行半草,下款印章果然是“白雁”二字的篆文。
杨华又纳闷起来,听店家说:那个送包的人是个二十多岁的少年瘦子,书生打扮,这又是谁呢?难道是三清观一个道士改装的么?白雁耿秋原哪里去了?忽又想起那天探庙盗剑,始终就没有看见耿秋原。他一定是不知隐藏在什么地方,在暗中监视着自己了!
现在事实已经证明,寒光剑定是被白雁耿秋原中途抵盗去了。
杨华呆坐在床头,皱着眉,垂头丧气地回想,竟想不出耿秋原在什么时候,把剑重盗回去的。最可恨的是,他早也不盗,晚也不盗,自己拼命似地三天跑出三四百里地,他才盗了去。盗去还不算,又派人送这一首诗来。这真真太可恶了!
寻思半晌,杨华“哦”的一声,点头道:“我明白了,这些东西们是故意把我诓出来三四百里地,才把剑盗回去;为的是支开我,省得我在青苔关留恋不走。……”
杨华这一猜,却猜得不差。赤面道人的原意,是在庙中严密防护,教杨华知难而退。耿秋原心思绵密,以为当真如此,杨华自己盗不出来,必然恋恋不去,时时窥伺。那一来,庙中终不得解严,岂不为他耽误正事?所以想出这一招,教杨华公然得手,公然把剑盗去;却暗中缀下来,乘隙把剑盗回。这一来,地隔数百里,杨华度德量力,必不再来缠绕了。就让他再邀能人,到观找剑,一往返便是两三个月,白雁早把大师兄请来了。
玉幡杆一场奔波,惊忙挣命,结果却落了个空欢喜!呆呆地坐在店中,左思右想,越想越气,却没有出气的法子。那店伙代雇的驴夫,等得不耐烦,又来催问:“客人,该动身了,天气不早了。”
玉幡杆长叹一声,想到这把寒光剑得而复失,再二再三:“难道我真没有这个福命承受么?如今地隔三四百里,我就是奔回去再盗,我实在不是他们的对手。……不回去盗,这一口怒气如何忍受?”
杨华此时又想起道人们说的那话,只好邀请能手来盗了。但是邀请谁呢?“自然邀请岳父铁莲子,足可马到成功。但是我负气出来,自找倒霉,栽了这些跟头,我有什么脸面去见研青父女呀?”
于是杨华又想起旧业师懒和尚毛金钟来:“凭毛师父的能耐,若斗一尘,未必得占先着;但若跟秋原之流的人物较一较身手,只怕也有成功之望。只不过,嗐,我那毛师父好赌贪杯,懒得睡觉都不肯脱衣服,他哪肯为了一个弟子的事,奔波千里,替我来找剑?”
玉幡杆杨华为难多时,打不定主意。一时忿火上来,恨不得自己奔回青苔关,再找老道拼命。一时沮丧起来,又恨不得披发入山,连人事也不要问了。真个是思潮起伏,瞬息千方百计,踌躇良久,忽然想起一个人来:“老一辈的英雄,决不肯为我们年轻人来出山;只有和我年岁相仿的少年英雄,好勇喜事的人,才肯帮我这个忙。是的,我怎么忘了我的大盟兄了?”
杨华的大盟兄,姓田名敬柯,乃是一个绿林的人物。曾因一件事上,与杨华结盟拜义。田敬柯为人端的任侠喜事,最擅长轻功提纵术,在武林中也颇负时名,有一个外号,叫做“白毛鼠”。
杨华想道:“我这位盟兄素有神偷之名,我请他来夺剑,他未必有此本领。但是我请他不明夺,却来暗盗。我是不会神偷八法的,田敬柯这家伙却是个偷盗的好手。他靠着偷盗,已发了很大的财,如今洗手不干了,就在东昌府寿张县,充起安善良民来了。却是他贼性不改,免不了还是偷偷摸摸。犹记得当年挨了一位县官的一顿板子,他衔恨难消,曾经公然盗印。盗印是很犯法的事,田敬柯却受了他的朋友刘夷清的激火,不顾利害,打了两千两银子的赌,居然盗印在手。后来案发,从暗娼小姨妈家里,将他捕获,险些弄掉了脑袋。那时候若不是我们搭救他,他一定落个剐罪。我既对他有恩,现在烦他盗剑,他一定义不容辞。是的,我就是邀着能人,前来盗剑;盗出剑来,还得送给人家。唯有田老柯,却是个视财如命的家伙,我把这五十两金子送给他,他一定喜欢,剑还是归我得。”
玉幡杆盘算好久,打定了主意。那个驴夫却已催他动身好几次了。于是杨华对驴夫说:“不上青苔关去了,现在改道了。”当下重新讲价,改程北上,直奔山东大道。
这现雇的脚程只能送几站路,是不肯远走几百里地,送到地头的。杨华一路上,有时候换雇着代步,有时就徒步而行。也走了十几天,这一日到达东昌府界。
玉幡杆杨华也曾到过山东,但是路径很生。因为心绪不佳,有时他就按着驿站走;有时心里一懒,就走半站。不想这天步行,错过了站头。直走到天夕,一打听前站红花埠的路程,却还有三十多里。附近没有客栈,尽是些小村落。杨华不惯向民家借宿,再者自己又是孤身行客。他素知此地民风强悍,冒昧寻宿,似乎不很妥当。当下只好脚下加快,要在黑夜多赶一段路,到红花埠投店,决不半路借宿。
一路急走,天色越来越暗。杨华觉着有些疲乏,走到一座小村子外,在土地庙台阶上歇息了半个更次。精力稍稍恢复,便站起身来,借着星光,顺着路径,往前赶下去。偏偏路途不熟,有两次走入歧途,又退回来,引得村庄上一阵阵野犬狂吠。直走到二更过后,距前站还有十几里地,这分明是多走冤枉路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