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心态叫开放 二、开放观念 (第2/5页)
心理学家认为,无论物质上的依赖,还是精神上的依赖,如果这种依赖过分强烈,或仅仅停留在某幼小年龄段的依赖内容上,这种依赖关系就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成熟,妨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从古至今,绝大多数的富翁对于财富的处理,一般是全部留给子孙。但是在美国的富翁中,近年来却有一种新的风尚在流行,就是不要留太多的财产给子孙后代,以免他们乐不思蜀,成了扶不起的阿斗。这种风尚的实践者有大名鼎鼎的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也有投资家沃伦·巴菲特。
现代富翁之所以有这样的观念,很有可能就是缘自罗斯·柴德留下的教训。罗斯·柴德是巴比特老一辈的富翁,他把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了儿子拉斐尔。但拉斐尔在继承遗产两年后被人发现死于纽约一处人行道上,死因是吸食海洛因过度,年仅23岁。
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就曾做过一项调查,在继承15万美元以上财产的子女中,有20%的人放弃了工作,整天沉溺于吃喝玩乐,直至倾家荡产;有的则一生孤独,出现精神问题,或是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来。
的确,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立自强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一代大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有一首诗写得好:“滴自己的血,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老子,不算是好汉。”人生最可依赖的是什么?是知识、是智慧、是汗水。人常说:“靠人种地满地草,靠人盛饭一碗汤。”父母都不可能依靠一生一世,何况他人?因此,这个世界上最可靠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易卜生先生也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坚强的人就是独立的人。”是的,因为自立的个人才会有所作为,自立的国家才会不受欺辱,实现繁荣富强。现实社会中,有许多事情都是要自己解决、自己面对的。我们不可能事事都依赖于他人,不懂得自立就很有可能被社会所淘汰。
有一个故事里讲,有两个小和尚同住在一条河两边的深山里,每天清晨都要去河边挑水。谁知过了一段时间,一连几天对面山上的小和尚都没有去挑水,另一个小和尚就去看他,只见他正在打太极拳。原来,他在每天挑完水后,就在挖井,终于挖了一口属于自己的井。
其实,我们做好本职工作后,也应该学习那个小和尚,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只有学会了自立才可能很好的生存。依靠别人来获取幸福是不现实不长远的,那最终只能使自己的前途一片暗淡;路再远,再荆棘载途,只要自己勇敢地去走,勇敢地去披荆斩棘,就一定能到达目的地。
摆脱一份依赖,多了一份自主,你就向自由的生活迈进了一步。人生之路,只有靠自己的勇气和毅力才能追求到成功。凡事依赖他人者,永远称不上自立的人,其结果不是“侏儒”,便是附庸。
4. 改变别人不如先改造自己
改变别人是事倍功半,改变自己是事半功倍。一味要求他人倒不如更多的反躬自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尊重自己必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你用心珍惜,他自然会有所感受。当我们不再将眼睛盯着别人,而是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将尘埃打扫干净,你会发现自己会快乐,别人也会跟着愉快。
请试着改变自己吧
在日本寿险业被尊为“推销之神”的原一平,从小个性顽劣,曾杀伤老师,穷得露宿街头,亲戚、朋友都认为他是“废人”,后来,却因遇到一位老和尚,就此改变一生。
有一次,他来到寺院向老和尚推销保险生意,老和尚听完他的寿险经,就告诉他说:“你所说的内容,一点都引不起我对保险的兴趣。”
老和尚接着说:“人不管从事任何工作或与人交谈,一定要具备强烈吸引对方的魅力,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将来也就没有任何前途可言。”
“年轻人!试试改造自己吧!一个人必须清清楚楚认识自己,你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吗?在你考虑为别人做保险之前,一定要先彻底地注视自己,反省自己,然后才能认识自己。”老和尚的一席话,像是当头棒喝,使他从此认识自己、反省自己、改造自己,而成为圆熟的人。
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失败等不如意的事情时,许多人习惯抱怨社会不公、命运不佳,认为是社会有问题、同事有问题、单位领导有问题,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同学、朋友、老师等外在因素。为自己的失败找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假如我有钱……假如我从小就……假如我早一点……假如我现在是30岁……假如……生活的失败者总习惯于从他人或社会身上找原因。结果呢?在他的周围,每时每刻都在诞生成功的人、快乐的人,他对此却视而不见。
其实,人要改变别人不如先改造自己。一个人能认识自己、反省自己、改造自己很重要,因为,这是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也是能否获得“机遇”的关键。亚都丽致饭店总裁严长寿就曾建议年轻人:“在想下一阶段要什么时,首要之务就是先认识自己,尤其要有勇气去面对自己,在认识自己之后,接下来再认识职场,因为随时都有面临失业的一天,所以,每个人在职位上最大的保障就是要随时接受考验、挑战,保持进步。”
一个人能认识自己、反省自己,舍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改造自己,扩大自己的格局,就能给自己一个不同的未来;能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透过自我改造产生正向的变化,如此,便能得到幸福快乐,也就能成为21世纪的赢家。
古往今来有成就的人,他们都是在改造自己的过程中寻找成功的方法。下岗女工王兆兰的故事,进一步印证了这一原理。
抱怨社会不如改造自己
王兆兰原是北京一家工厂的挡车工,她从工厂下岗后,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实实在在地去做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北京贵宾楼饭店洗手间的保洁员。她为找到这份工作而高兴,觉得自己能胜任的工作就是保洁员。
保洁工作对保洁员的要求极为严格,8小时工作时间内要不停地擦拭、清扫。一天下来,疲惫不堪,饭都不想吃,只想休息。时间不长,和她一起来的8个姐妹都承受不了保洁工作的劳苦而辞职了。家里人劝王兆兰不要受罪了。她想:作为一名下岗女工,没有其他技能,选择工作的机会不多,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干一行就要把它干好。由于她工作认真,得到领导和客人的好评,她由保洁员调到商品部当销售员。为了适应新的工作,她努力学习商品知识、销售技巧、商业英语,并热心对待每一位顾客,销售额逐月上升,多次受到领导的奖励。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王兆兰工作的场所要停业装修半年,她又一次下岗。她在待业的日子里,看到一家茶店招聘服务员的广告。但招聘的条件很高,年龄要求18~25岁,要懂英语,还要了解中国茶文化。王兆兰前去应聘,软磨硬泡,并极力陈述自己年龄大的优势和好处。最后,老板带着疑虑收下了她。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下岗待业、卧病不起、考试落榜、婚姻失败等逆境挫折。在这种种挫折面前,大多数人都抱有一个自己少付出、多获得的畸形心理,结果当这种总期望多获取的心理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去抱怨命运、抱怨家庭、抱怨他人,抱怨政府、抱怨社会。一个人抱怨机会的时候,机会也从他身边溜走了。
成功来自辛勤的耕耘,成功更来自改造自己和定位自己。市场经济有那么多行业,找对位置,准确定位,总会有适合自己的工作,适合自己的活法。
5. 转型:人生的重新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在中国人生存方式上的最大突显就是职场生涯的演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组织结构间的矛盾也日益突显,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不得不裁员。然而,这一严酷的事实也彻底地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企业和员工之间稳定的长期的雇佣关系。企业不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那个可以托付一生的那个“家”,雇员从此也不必“从一而终”。日益频繁的跳槽已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最常见的谈资。
据一家权威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调查统计,目前中国30岁以下的年轻人平均5年更换工作一次,一生中至少要换7次工作。另据统计,营销、房地产、广告等行业跳槽现象非常普遍,其中广告行业的人才流失率约10%,大约每人平均一年跳槽1次,营销和保险行业更高,每年达到了30%,房地产大约在10%至20%之间。
人生转型已成了现代每一个人所必须面临的问题。
如果你发觉自己的工作已有变成“鸡肋”的危险,与其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之间摇摆不定,与其被动等待,不如换个思维,早做准备,在未被社会淘汰之前完成转型,把握住职业生涯的主动权。
主动和被动,是两种精神状态。主动则心中有数,被动则疲于应付;主动则事半功倍,被动则事倍功半。主动就是积极进取、不盲动,而且能看清当前的形势以便做出正确的选择;被动就是消极懈怠,推一下,走一步,见着矛盾和问题就绕开,工作当然也不会有起色。
找到提升的支点
懿萌,英文名Mary,在业界是个传奇女性,因为她善于转型,从秘书转型到做人力资源,再从外企总经理到自己做老板,每一次都是成功的转型。
她曾为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的总经理担任秘书工作;后在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美国铝业集团国际瓶盖系列有限公司两个世界百强跨国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9年,直到成为中国区的人力资源经理;1999年进入企业培训与咨询领域,加入最早进入国内的上海谊威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先后担任华北区客户销售经理,全国客户服务总监,副总经理及中国区总经理和顾问等职务。2001年回北京创立北京睿德晟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后又创办了北京九州汇泽管理顾问公司,并兼任这两家公司的董事长及高级顾问。
懿萌的惊人之处就在于能够准确地从不同的行业里找到一个提升的支点。很多人认为跳槽的理由就是加薪、提升。而懿萌却突破了这个理由,她可以承受比原来更低的职位、薪水,并从中找到更广阔的出口,这就是聪明的懿萌、幸运的懿萌。
每个人的职场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或多或少遇到困难,而转型是很多人都会做出的选择。对于一个善于主动转型的人来说,往往能获得人生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人生突围。正如懿萌说的:“每一个人,谁也不比谁聪明多少,谁也不比谁笨多少。关键是谁比谁用心多少。过去有一句话:做什么吆喝什么。当你抱怨时请想一想,目前你做的这份工作,真正用心了多少。”
因此,面对现代职业的困境,我们一定学会转型,善于转型,把握转型。
转型六要素
第一,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选择”,变“不想”为“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