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生下来,活下去 三十岁,四十岁,我们的生活目标在哪里? (第4/5页)
在16岁的时候,我当时正在上高二,由于我一个人在外地上学,过着寄宿生活,所以我周末也会呆在学校。
那时候生活平淡如水,但是有一天晚上突然在教室的电脑里发现了一个视频,是一位名叫“方励”的电影制片人在一席上面的演讲,主题叫“感谢你给我机会上场”。
这个大概30分钟的演讲视频,我几乎每年都会翻出来看一遍。
可以说,这个视频真正让我在思维上“开了眼”,我突然发现自己开始觉醒了。
我想要真正去思考自己人生的使命感和奋斗目标,我不想浑浑噩噩地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我想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开着“人生”这辆车,是要到达哪个目的地。
在这个演讲中,方励分享了他贯彻一生的一些观点:
1.我经常喜欢画时间轴。我们的生命就是跟个时间轴一样,那我们的生活质量是在这个时间轴下面曲线里面整个积分的总量,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成功和失败。
2.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有多宝贵的时候,就会特别特别惜命,惜命的方式是什么呢?不是拿来养生,而是去折腾。
3.怎么把一件事做好,这是战术行为,但想做什么和最希望做什么,这才是战略。
5.成功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自己的快乐。如果说我们能一直快乐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就是成功,没有任何东西能超过这一点。
这些观点给当时的我带来巨大的冲击,我开始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开始知道人的生命有多珍贵,知道人应该怎么去精彩地活。
—————02—————
虽然我从16岁就有幸觉醒,也养成了阅读与思考的习惯,但由于当时还是学生时代,没有生存的压力,所以我只是在了解外面的世界,而没有狠下心来刻意成长。
于是造成了一个后果:虽然我觉醒得很快,但我成长得并不快,自然就无需谈论成功了。
从16岁~22岁,我看了很多书,也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对世界有自己的看法。但是由于缺乏实践,我的许多观点只是空中楼阁。
然后在22~23岁这一年里,我又彻底倒退了,在工作的一年里,我机械式地完成工作,获得工资报酬,这一年,我只是沉溺于工作带来的所谓安逸感当中,没有足够多的行动。
可以说,从16岁~23岁,我只是知道如何让自己保持愉悦,但这种愉悦是短期的,是缺乏事业成就支撑的快乐,并不长久与稳固。
只有精神自由是不够的,还需要追求财务上的自由。
因此,在我23岁生日那天,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杜绝沉浸在当下的安逸生活,在3个方向上发力。
1)更换一份更能积累行业势能的工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