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2/5页)
在我们《蓝天》编辑部——正确名称应该是“集团宣传室”,总是能把彼此看得很清楚,也看得见别人在做什么,听得见动静。在这种场所,就算只是个工读生,也绝对不能看轻。再加上前一任又那么能干,我们自然抱有更高的期待。
原田泉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八十八取一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受到录用。她今年二十六岁,据履历表的记载,自都内某著名私立大学文学系毕业后,在经营商业图书的编辑公司工作过三年多。她说在那里虽然做得有意思,可惜工作太忙,把身体累坏了,只好勉强离职。现在身体康复了,但是她怕再次发生相同的情况,不想再当正式职员,转而通过兼职和人力派遣寻求编辑工作。这是面试时,我坐在园田总编身边亲耳听她说的,她给人的印象也不坏,看起来认真又勤快,表情丰富,十分沉稳。
谁也没料到她竟会是这么恐怖的惹祸精。
我问起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总编又点燃一根烟后才告诉我。搭配连载专栏的插图稿遗失似乎是这次纠纷的导火线。在慌张寻找之下,虽然马上就在一叠印刷稿中找到了,但据说当时的对话引爆燃点,使得原田泉暴跳如雷。
“我真不觉得说了什么特别毒辣的字眼,也没有责备她。可是,她却忽然歇斯底里地发作了。”
“刚才加西说,原田小姐说不定一气之下就不干了。”
“那可难说了。”总编皱起脸,“我没那么乐观。她打的主意应该不是自己离职,而是逼我辞职吧?”
“怎么可能。”我对她一笑,“你以为她有什么本领?”
总编想了一下,说:“比方说发起联合签名运动之类的。”语毕,她也露出苦笑。“不过她放话,说要向工会投诉。”
“哪个工会?”
今多财团内部的工会比旗下的公司还多。因为依照职种、雇用形态分门别类。
“再不然或许打算去劳动基准监督局投诉吧。”
“人家才不会受理。不说别的,首先我们编辑部就没有人做过足以遭到控诉的事。”
“真的?”
“真的,你要拿出自信。”
“我才没有丧失自信呢。”
虽嘴上这样说,可总编还是无精打采,平时总是爽然扬起的嘴角,现在却往下撇。既生气又沮丧,想必滋味不好受吧。
不只是总编,到目前为止,因为原田泉,编辑部不知发生过多少次无谓的纠纷与争吵,大家都很累。
“已经没办法了。”我说,“还是请她走人吧。我认为这是最好的办法。”
总编看着我,烟灰倏然从嘴边掉落。
原田泉一来报到,我们便立刻发现她对编辑工作好像不熟悉——至少不像她在履历表中宣称得那么熟悉。她常常弄错校对符号,也不懂得使用PDF。不仅如此,光是用文字处理机打字都拖拖拉拉,也不会整理稿件,叫她汇整到剪贴簿里,她都能搞得乱七八糟。发稿和取稿也总是一波三折。
只要有人指出她的错误,她就会辩解是因为做法不同于之前的单位。她说是电脑的型号不同,说我们用的系统太落伍。起先大家觉得或许真是如此,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然而,事态毫无改进。
渐渐地,我们六人暗自窃窃私语起来。的确,我们编的是社内报这种内部刊物,对于外面辽阔的世界并不了解,也许我们真的自有一套工作流程,这一点我们很清楚。但是,一个曾任职于业务繁忙的编辑公司,忙到连身体都搞坏了的前任编辑,居然不懂连我们这种小角色都知道的东西,我们视为日常业务的工作都不会——这岂不是太奇怪了?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没有直接质疑她。当她不知所措、不懂得如何处理时,我们会主动教她。人有失手马有失蹄,谁都有可能出错,只要尽快习惯就行了,我们乐观地这么想。我们这群被财团内部视为“流放荒岛”的《蓝天》编辑部同人自知不如外人,所以对自己人向来互相体谅,也很团结一致。
可事态还是不见改善,就算已经过了一段时间,编辑工作的琐事还是得从头教起。
相比之下,她却很喜欢谈论以前的工作单位有多忙,多么有活力云云。她宣称认识很多知名作家,还说曾经合作过,并且毫不迟疑地举出那些作家在她协助搜集资料下出版的作品,她还表示经手过许多企业的宣传刊物。当我们问她是什么企业、何种内容的宣传刊物时,她举出的也都是相当有名的大企业。
事情越来越奇怪了——我们开始这么想,私下议论得也更起劲了。
“我看了几本原田小姐自称很熟的作家作品,可是没有一本是她任职过的编辑公司出版的。”
“她以前那家公司经手的宣传刊物,我弄来一看,根本不是委外编辑,人家企业内部就有编辑部。”
“喂,她还说做过寿险公司A社和B社的宣传刊物,可是两家敌对的公司怎么可能同时委托同一家编辑公司呢?”
各种疑问已然累积到达顶点。不知为什么,园田总编迟迟不愿表态,副总编谷垣先生遂找出原田泉的履历表,打电话给她宣称任过职的那家公司。
那家公司位于中央区,名叫“ACT”。去电后立刻有人接起,但对方的声音很年轻,似乎不明情况,在一段很久的保留音乐后,总算有一个声音听上去比较年长、似乎算是主管级的女人接起电话。
谷垣先生向来极注重礼仪,详细地报上姓名后才客气地询问对方是否任用过原田泉这样一个职员。对方确认了原田泉的姓名后,非常简单地回答道:“对,她在这里做过。”
“对方说有哦。”
谷垣先生捂住话筒,压低嗓门告诉我们。
“请问她在贵公司做了多久?”
这次对方回答了一大串。我把耳朵贴在听筒边与谷垣先生一起听。而对方却在大谈特谈什么个人隐私问题。简而言之,大概是说事关个人隐私,即便对象只是一个离职员工,也不可能仅凭一通电话就随意泄露。
“要解释一下我们的原委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