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ptwx.net

字:
关灯 护眼
飘天文学 > 璇玑图 > 第六章 并刀如水(第1/5页)

第六章 并刀如水 (第1/5页)

飘天文学 ptwx.net,最快更新璇玑图!

国家动乱依赖于良将平定,国家安定依赖于贤相治理,宰相是辅佐皇帝、总领百官办理国家大事的最重要职位,对整个国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自武周立国以来,连年更换宰相,年年有宰相因各种名义被杀,大周朝政之混乱由此可见一斑。内政不稳,外敌便伺机而入。

太原古称晋阳、霸府,又称并州,在长安东北一千三百六十里,至东都洛阳八百里。相传禹治洪水,划分域内为九州,并州即为九州之一。它地处汾水上游的冲积平原,为太行山以西至黄河之间的腹心,东临娘子关,北靠雁门关,南濒中原腹地,形势险要,史称“东带各关,北逼强胡,年谷独熟,人庶多资,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也”。这样一处形胜之地,自春秋末年建城伊始,就成为中国北部屏障,掌北门之管钥,控朔塞之河山,为兵家必争要害,历朝历代均以强兵劲旅镇守。

中国历史上有两大著名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和唐代的“贞观之治”,尤其“贞观之治”以其骄人的治国成就成为古代中国最强有力的政治象征,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而这两大盛世的缔造者均是从太原城中走出——汉文帝刘恒即位前受封代王,率兵镇守太原,防御北方匈奴,龙潜十六年后才由名将周勃等人拥戴继位;唐太宗李世民年青时一直跟随父亲李渊生活在太原,名号“太原公子”,父子二人从太原晋阳宫起兵反隋,辗转征战,一手打下了大唐江山。地灵人杰,人杰地灵,作为汉文帝龙潜和唐帝国发祥之地,太原由此得了“龙城”的外号。

如此雄藩巨镇龙盘虎踞的枢纽之地,自然得到当权者的重视。唐代立国以来,历任太原长官均是由亲王兼任,且只有在位皇帝的亲子才可遥领,如高祖时齐王李元吉出任第一任并州总管,太宗时晋王李治长期遥领并州大都督,后来李治当了皇帝,先后任命第三子李显和第四子李旦领并州大都督。

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春,太宗李世民从辽东征讨高丽前线返回长安,半途折道太原,回忆起青葱岁月、峥嵘往事,感慨无限,来到晋祠<a id="ch1-back" href="#ch1"><sup>(1)</sup></a>游览后,亲笔撰书《晋祠之铭并序》,记叙了先皇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时受到晋水之神晋侯唐叔虞神助,表明自己勒碑石上是为报大恩、镌美德于无穷。

皇帝亲临褒赞,这还不是太原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

三年后,一代天骄太宗皇帝作古,留下一个名叫武媚的侍妾。虽然太宗在世时并不如何宠爱这位武才人<a id="ch2-back" href="#ch2"><sup>(2)</sup></a>,她却早靠心机聪敏牢牢笼络住了性情怯懦的太子李治的心,与太子一直暗通款曲。这个靠用肉体侍奉父子两代皇帝起家的女人自成为高宗李治皇后后,开始掌握朝政大权,与皇帝并称“二圣”,高宗去世后,更是改名武曌,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

公元690年,武曌六十七岁,已经是年近古稀、垂垂老矣,却是勃勃野心不减,终于在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废去儿子睿宗李旦皇帝位,受尊号为圣神皇帝,改唐为周,君临天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帝武则天。傀儡皇帝睿宗李旦被降格为皇嗣,原皇太子李成器则降为皇太孙,获赐武姓,成为千古奇闻。

这一年,距离李君羡被杀整整四十二年,昔日“女主昌”的谶语终于得以实现。武则天一边大杀李氏宗室,一边下诏为李君羡平反昭雪,追复官爵,厚礼改葬。

女皇的籍贯是并州文水,距离其第一任丈夫太宗李世民的发家之地晋阳不过百里路程。为荣耀故土,武则天特下诏定并州为北都,改州为太原府,府治晋阳,此为太原建府之始,太原遂与京师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进入全盛时期。

为了营建太原,武则天煞费苦心,特意提拔精干能吏崔神庆为并州长史<a id="ch3-back" href="#ch3"><sup>(3)</sup></a>,当面叮嘱道:“并州,朕之枌榆。”又取出并州地图,亲自与崔神庆一同商议治州大计。

当时太原城已有东太原县和西晋阳县,二城隔汾水相对——汾水西面即是晋阳县,又称西城、州城,长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宽三千一百二十二步,周围一万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合四十二里,城高四丈。城中又囊括有三座小城:南面为大明城,即春秋末年赵简子家臣董安予所建的晋阳古城,城周四里,因北齐高纬在城中建有大明宫而得名;东北为新城,又名宫城,东魏高欢在此建晋阳宫。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封次子杨广为晋王,驻守太原,杨广性好奢侈,又在晋阳宫外筑宫墙,周围二千五百二十步,高四丈八尺;新城之西是仓城,为隋朝时杨广所筑,东城墙与新城西城墙相连,城周八里,高四丈。整座晋阳城阙巍峨,宫苑壮丽,极有王者气派,并州州府及晋阳县廨均在这里。比之晋阳县的富丽堂皇,汾水东面的太原县则是另外一派风光,碧水环绕,绿树成荫,房舍尽掩映于依依杨柳中,仿若一座巨大的花园林苑,清雅秀丽,风景极佳。这是太宗贞观年间并州长史李勣<a id="ch4-back" href="#ch4"><sup>(4)</sup></a>所筑的新城,南北约八里半,东西约五、六里,与西城隔水相望。又特意开凿了引西面晋水到东城的引水渠,称为“晋渠”,玉带般的河渠自西向东,凌越汾河,洞穿全城,不但解决了东城饮水的问题,也大大美化了城市景观。

崔神庆到并州上任后,征发民夫在汾河上筑起城堞,东西长为二百六十步到一里间,号称中城,将东、西两城连接起来,耗费巨资,两年乃成,由此形成东、西、中三体合一的新太原城,成为天下一大胜景。

极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宏伟壮丽的新城池并未给太原人带来多少好运。正是自当今女皇帝武则天登基后,吐蕃、突厥等诸蕃不断攻扰边境,地处边防要地的太原备受烽火压力。

武则天当上皇帝后,历经徐敬业、越王李贞等数次以匡复唐业为名的反武起兵,虽以重兵镇压,然天下士民不服者依然大有人在,她便纵恿周兴、索元礼、来俊臣等酷吏滥杀无辜,陷害忠良,意在铲除异己臣僚,唐宗室贵戚被杀者数百人,大臣数百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计,引来朝野诸多不满。国家动乱依赖于良将平定,国家安定依赖于贤相治理,宰相是辅佐皇帝、总领百官办理国家大事的最重要职位,对整个国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自武周立国以来,连年更换宰相,年年有宰相因各种名义被杀,大周朝政之混乱由此可见一斑。内政不稳,外敌便伺机而入。而这位性格强硬的女皇帝自以为强大,想依靠武力征服,连年派大军出征,调发日加、百姓虚弊不说,竟然还任命男宠薛怀义为元帅率军征讨突厥,成为天下共传笑柄。

今年辽东契丹起兵反叛更是令北部边防雪上加霜。契丹素来归顺朝廷,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本是事出有因,全因管辖境内大旱,百姓兵士无以为食,营州都督赵文翙残酷不仁,非但不加赈济,还加倍侮辱李尽忠等契丹首领,由此才酿成营州事变。

虽则真刀真枪杀了人,可终究还只是一个边境小事件,朝廷完全可以通过绥抚的方式解决。可惜身在洛阳的武则天得报后不立即下诏平息事态,反而为泄一己之愤将李尽忠改名为李尽灭,将孙万荣改名为孙万斩,由此使得局面进一步恶化,彻底丧失了和平解决契丹营州事变的希望。这位女皇帝当年残酷整死第二任丈夫高宗皇后王氏、淑妃萧氏后,曾改王姓为蟒氏,改萧姓为枭氏,意在用降低门望出身<a id="ch5-back" href="#ch5"><sup>(5)</sup></a>的方式来侮辱仇敌,令他们死后也不得安生,此刻不过是故伎重施罢了,只是李尽忠的“李”是她第一任丈夫太宗李世民亲自赐姓,她不敢擅自更改,只好换作改名来宣泄火气。

不过李尽忠并没有立即尽灭,孙万荣更没有当场万斩,反而实力越来越强。当时契丹及其它少数民族部落均不堪忍受武周朝廷官员的欺压凌辱,听说营州起兵后纷纷赶来投奔。尤其孙万荣年轻时作为契丹质子长期在洛阳生活,与朝中不少官员交好,对武周和李唐势同水火的矛盾深为了解,及时打出了迎归庐陵王为帝的大旗,甚至山东一带有不少不满武则天统治的汉人也积极响应他所提出的号召,主动与契丹联络。如此,李尽忠起兵后,在短短十日内就发展到数万兵马,以营州为基地,以孙万荣为先锋,攻城略地,声势越来越大,遂自称为“无上可汗”,这也是契丹首领首次称“可汗”。

武则天愈发不能容忍,遂决意大张挞伐,任命侄子梁王武三思为主帅,率领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名大将进讨李尽忠,其中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均是朝中重臣。

以时局而论,相比于突厥和吐蕃而言,契丹实力孤弱,绝非劲敌,武则天却派出如此声势浩大的队伍,不由得人不怀疑她是在为改立太子做准备。她虽有亲生儿子庐陵王李显和皇嗣李旦在世,却因为姓李入不了她的法眼,她一手开创了武周王朝,当然梦想着王朝代代相传,传位自然要传给姓武的,那就只有考虑血缘相对亲近的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可惜这二人贪婪残暴,贪鄙低能,素来为士族轻视,武则天不是不知道这一点,所以她才决意利用营州事变来提高武氏威望,劳师动众,派武三思统帅众多名将及三十万大军征讨契丹,意在使他立下平定契丹的不世军功。二十八将均赶赴河北前线,而武三思则屯兵在胜州<a id="ch6-back" href="#ch6"><sup>(6)</sup></a>一带,留在后方,不冒丝毫战阵危险,然则一旦前方克敌制胜,功劳却尽归在他头上。

然而战事演变的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契丹在西硖石黄獐谷<a id="ch7-back" href="#ch7"><sup>(7)</sup></a>事先设伏,诱敌深入,充分利用了地形优势,先后分两批歼灭官军前锋和后军,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等大将均被俘虏,官兵全军覆没。契丹一战成名,声势更盛,隐隐有雄霸河北、进军中原之势。早在几年前,民间流行一首《黄獐歌》,歌词道:“黄獐黄獐草里藏,弯弓射你伤。”直至契丹因黄獐谷之战威震天下,官兵诸军并没,罔有子遗,黄獐之歌才得以验证。

朝廷官兵出师遭受重大失利,前方败报传到洛阳,武则天勃然大怒,忿恨武三思不争气,立即撤销了侄子的统帅职务,任命另一侄子建安王武攸宜为新任统帅。可之前朝廷三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西北吐蕃、突厥又蠢蠢欲动,她一时无兵可调,惊慌失措下,竟然下令挑选在天下囚犯及士庶家奴种挑选勇敢善战者,由官府出钱赎出,以组成临时军队抗击契丹。幸亏右拾遗<a id="ch8-back" href="#ch8"><sup>(8)</sup></a>陈子昂坚决上书阻谏,这一在唐朝历史上破天荒的诏令才没实行。

经过一番全国范围内的东拼西凑后,武攸宜再率四十万大军出发,因再无名将可用,不得不起用白衣<a id="ch9-back" href="#ch9"><sup>(9)</sup></a>王孝杰为前锋。

这位王孝杰也是个传奇人物,年少时就以军功入仕,唐高宗仪凤三年率军西讨吐蕃时,与主帅刘审礼同时成为吐蕃军俘虏。二人被押到吐蕃都城逻娑<a id="ch10-back" href="#ch10"><sup>(10)</sup></a>后,待遇大不相同:刘审礼被剃光头发,沦为最卑贱的奴隶,从事各种苦役,直至悲惨地死去;王孝杰则一跃成为赞普墀都松赞的座上客,备受礼遇,后来更是被放还中原,原因只因为其相貌酷似墀都松赞的父亲。武则天称帝后,王孝杰因在蕃日久,熟悉其情,出任武周军统率讨击吐蕃,收复被之前被吐蕃军占领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以军功出将入相,显赫一时。然而就去年与吐蕃素罗汗山一战中,王孝杰再次大败,差点又当了俘虏,武则天盛怒之下,将其免官,削为平民。

可惜急于戴罪立功的王孝杰也未能给武攸宜带来好运,他率领十八万军队为前锋,在东峡石谷<a id="ch11-back" href="#ch11"><sup>(11)</sup></a>与契丹军遭遇,正布方阵对敌时,后军总管苏宏晖畏敌而逃,武周军阵势松动,契丹军趁机出击,官兵大败,王孝杰逃跑时坠崖而死,兵士被杀或奔践相踏,死亡殆尽,十八万军队全军覆灭。

武攸宜军听闻败讯后,军中震恐,不敢前进。主帅武攸宜更是心摧魂死,又听说契丹军大举南下,惶惶不可终日,甚至打算弃幽州逃走,幸为总管府参谋陈子昂阻止,但从此再也不敢进击,只是闭城紧守。

陈子昂出身蜀中豪族,二十四岁中进士,才华横溢,风骨峥嵘,素以安邦经国之才自负,屡献奇计,不被武攸宜理睬,剀切陈词,反遭贬斥,徒署军曹。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空怀抱国为民之心,悲愤之极,他登上了幽州台,写下了名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是燕昭王为招揽人才而筑的黄金台。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悲壮苍凉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后世传诵名作。

武则天连接败报后,还意识不到前方战事失利是由于统帅不习军事,一心妄想诸武立下不世军功,一面派使者到前线追斩苏宏晖,一面派侄子河内王武懿宗统军二十万增援武攸宜。武懿宗仪形短小,容貌粗鄙丑陋,性情怯懦,刚到赵州<a id="ch12-back" href="#ch12"><sup>(12)</sup></a>就听说契丹大将何阿小正率游骑南下,城内又有人暗中散发大量妖书——即宣传小册子,内容无非是思慕李唐,痛斥武周,号召天下人来起来反抗女主,迎庐陵王为新皇帝——他猜已经有契丹细作混入赵州城中,担心内外受敌,立即下令大军南撤,一口气逃至相州才停下。一路丢盔弃甲,委弃军资,不计其数,这就是著名的赵州大溃败。契丹大将何阿小轻而易举地占领了赵州,大肆屠城。朝中左司郎中张元一做诗嘲讽武懿宗未见敌即狼狈逃窜的丑态道:

长弓度短箭,蜀马临高蹁<a id="ch13-back" href="#ch13"><sup>(13)</sup></a>。去贼七百里,隈墙独自战。忽然逢着贼,骑猪向南窜。

武则天见诗后居然问道:“懿宗没有马骑吗?”张元一道:“骑猪,就是说夹豕<a id="ch14-back" href="#ch14"><sup>(14)</sup></a>。”武则天闻言居然大笑,也不处罚临阵脱逃的武懿宗。

至此,女皇前后所派出的平乱大军多达百万,人数是契丹军的十余倍不止,却屡战屡败。武则天再无兵可调,无计可施,只好召集佛教僧人参与解决国家大事,敕令名僧法藏在洛阳依经教遏寇虐。法藏于是沐浴更衣,建立道场,设置十一面观音像,行道作法,预备将武周军队变成所向披靡的神王之众。

自赵州大溃败后,燕南诸城,十不存一,河朔之地,人怀两端。契丹军已深入河北腹地,占据多座城池。河东紧贴河北,亦不断有契丹彪骑入境,烧杀抢掠,局势十分紧张,太原为此已经多次戒严。

太原因交通四通八达,商业繁茂,经济富庶,手工业尤为发达,不但是朝廷铸造货币的中心,而且出产天下最好的铁制兵器,尤其是大风堂打造的百炼钢刀剑刀口犀利,钢水分明,锋利无比,盛誉全国。然而自朝廷与契丹交战以来,太原城中人烟稠密、商旅若织的景象逐渐消失不见了,代之以市井萧条,如遭劫掠。大街上行人稀疏,一派清淡,尽是巡逻的兵士,全副武装,遇到陌生面孔会立即拦下严厉盘问,对方稍微迟疑答不上来,便会被当作契丹奸细捆送并州州府严刑拷问。就连王翰、狄郊等人自蒲州归来,入城时也大费了一番周折。

倒不是所有人都受到了怀疑,被拦住的只有辛渐一人而已——他眉骨凸显,眼窝深陷,一张国字脸有棱有角,确实跟辽东那些叛乱的契丹人很有几分相似,守卫城门的兵士又是新从其他州调来,不认得他是城中著名铁匠大风堂堂主辛武之子,一望之下,立即上前拦住。

辛渐猜到是自己长相的缘故,他这一路下来,没有少被官兵盘问,当即冷冷道:“怎么,你们官逼民反不算,还是预备抓光杀尽天下所有契丹人么?”领头校尉见他出言不逊,腰间又有兵刃,喝一声道:“拿下了!”兵士便一起围了上来。

李蒙忙道:“先别动手!这位将军,你一定新来的,不认识我们,我们几个都是本地人,不过是去外面玩了一阵,刚好今日回家。”校尉道:“本地人就不是契丹细作么?长史特别下令,最需要留意就是你们这些本地人。”

众人闻言很是不悦,大伙儿这次在蒲州受了不少委屈,被迫滞留日久,连牢饭都吃过了,想不到回到家门前还要受气。王翰冷冷问道:“你叫什么名字?这就将我们所有人都抓起来,带去州府交给张长史吧,看看他怎么说。”校尉居然也不吃他这一套,道:“好,来人……”

晋阳县尉富嘉谟正率大批吏卒、差役出城捕盗,忙上前拦住道:“这几位都是城中名门公子,不会是契丹细作。这二位和这位小娘子都姓王,这位姓李,这位姓狄。”

校尉一听都是大姓,料来是名门之后,又指着辛渐道:“那他呢?”富嘉谟笑道:“他叫辛渐,是大风堂辛堂主独子。你们佩戴的兵器大概也是他家打造的。”校尉这才释怀,道:“抱歉了,大敌当前……”王翰哼了一声,也不理睬,昂首进城去了。

太原城有外城、子城,城内又分作一个一个独立的坊区,坊区四周围以坊墙,表面上跟京师长安和洛阳的坊区类似,其实功效大不相同——长安、洛阳城中坊区封闭是为了便于治安管理,而太原则是以重重关栏封锁外力,缓解穿堂风的威力,因河东地处西北,四季有风,太原又是“两山夹一川”的地形,常年刮着北风。城中街道也大多是丁字街,北街和南街从来不像京师那样南北对齐对称,而是错开一定距离,如此才好藏风聚气,遏制北风长驱直下。

辛渐等人一进城就感受到了冷清的局面。王之涣叹息道:“想不到数千里之外一个不足几万人口的小小契丹部落,竟然也能令堂堂北都萧条如此。”王翰冷笑道:“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徒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辈纷纷秉政,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受苦的还不是老百姓。”李蒙忙道:“这话回头再说。大伙儿都累了,先各自回家报个信,好好歇上几天。”

王翰道:“好,先散了吧。羽仙,我送你回去。”王羽仙却不愿意就此回家,道:“我订了一把剪刀,想去辛渐家看看做好了没有。”回到太原,她自是不能像在蒲州那样与王翰公然亲近。五人的双亲中,她最喜欢辛渐的母亲贺大娘<a id="ch15-back" href="#ch15"><sup>(15)</sup></a>,两人很是谈得来。况且大风堂位于西城外悬瓮善下,距离晋祠不远,堂边就是晋水,风景秀丽。

辛渐笑道:“住在我家都没问题,就怕你嫌打铁声吵。”王羽仙:“嗯,叮叮铛铛也蛮有趣的。”王翰道:“也好,那我先陪你去辛渐家。之涣,你到羽仙家打探一下,摸清楚情况,再来辛渐家找我们。”王之涣道:“这事包在我身上。不过我想先去海翁家吃一碗豆腐花,再配上莜面栲栳,那味道,啧,啧……。”

辛渐道:“呀,之涣不说起来还好,一说还真是嘴馋得紧。都一年多没有吃过了,真想念啊。”王羽仙道:“我也要去。”李蒙摇头道:“一碗豆腐花就馋成那样,说你们什么才好。你们要去自己去,我得赶紧回家。”一夹马肚,“得得”先走了。

王羽仙又问道,“狄郎也去么?”王之涣道:“不用问他,他跟海印那么熟,怎么会不去?”王羽仙奇道:“海印不是一直对狄郎最凶么?”狄郊面色一红,摇头道:“我不去了,我得先回家看姨母她老人家。”遂就此分手。

辛渐、王翰四人自往海氏豆腐坊而来。豆腐坊位于晋阳县城南面,就在大明城东墙根下。大明城即是最古老最悠久的晋阳古城,始建于春秋末年。岁月的积淀给这一带的民居也渲染上了古朴的色彩。

豆腐坊坊主之女海印正在门前晾晒过滤豆腐用的粗布,扭头见到几人,先是一愣,随即淡淡招呼道:“来了?是要吃豆腐花加莜面栲栳么?我阿爹送豆腐去了,没人做莜面。”

王之涣道:“娘子不是也会做么?去年还吃过的,味道不必令尊手艺差。”海印只冷冷横了他一眼,也不答话。辛渐咳嗽了声,道:“那就先来四碗豆腐花。”拴了马,自到一旁的凉棚里坐了。

王之涣低声笑道:“我敢打赌,海印一会儿肯定要主动问老狄的事。”王羽仙这才恍然大悟,道:“你是说海印喜欢狄郊么?可为什么她以前总是对狄郎冷嘲热讽?”王之涣道:“你怎么不明白,这叫打是亲,骂是爱……”

王翰不愿意王羽仙听到这些,忙叫道:“之涣,这话留着等老狄人来了再说。”王之涣叹道:“本来是可以吃到莜面栲栳的,偏偏老狄不来,印娘赌气……”

话音未落,却听见马蹄声响,狄郊疾驰而来,叫道:“辛渐,你家里出事了,你父母大人都被官兵捉了,还有那些大风堂弟子,都被绳索捆成一串,押进了州府,我刚刚亲眼所见。”辛渐大吃一惊,也不及多问,忙解绳上马。

海印正端着豆腐花出来,忽见王翰、王之涣等已经上马绝尘而去,不由得大怒,叫道:“你们可再也别来了!”狄郊尚在当场,勒转马头,道:“抱歉,辛渐家中出了事。印娘尽管将豆腐花的钱记在我头上,我回头再来结帐。”

海印迟疑了下,问道:“你……你这一年多都去了哪里?”狄郊却已经打马去追赶同伴,根本没有听见。

并州州府位于晋阳县仓城正中。州廨是隋炀帝杨广为晋王镇守太原时所兴建,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府门前即是著名的受瑞坛,传说当年太原公子李世民怂恿其父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李渊尚犹豫不决,因其母与隋炀帝杨广生母独孤伽罗为嫡亲姊妹,有一层至亲的血缘关系。后来有人在州府门前发现一块瑞石,上有“李理万吉”四字,加上城西开化寺<a id="ch16-back" href="#ch16"><sup>(16)</sup></a>蒙山大佛夜晚大放金光,李世民说这是天降祥瑞,李渊才下定决心举义,到李唐得了天下,特意在出石处筑坛纪念。

州府大门内外兵士密布,戒备森严,手中兵刃闪闪发亮,给已经惶惶多日的太原城更添一丝肃杀气氛。辛渐匆忙赶来,下马后直奔大门。

领头兵士拦住问道:“你找谁?想做什么?”辛渐道:“我叫辛渐,你们刚才是不是捉了我爹娘进去?”

领头兵士问道:“你是大风堂辛武之子?”辛渐道:“是。”领头兵士喝道:“交出你的兵刃。”

辛渐便依言解下腰刀,领头兵士一把抢夺过去,叫道:“来人,将辛渐拿下了。”

两名兵士上前反执了辛渐手臂,取出绳索牢牢缚住。辛渐惦记父母,不敢反抗,只问道:“我犯了什么罪?我爹娘又犯了什么罪?”领头兵士道:“大风堂勾结契丹,意图谋反,这可是大大的死罪。”

王翰、狄郊等人恰好赶到,闻言都愣住了,心中均想:“先是在蒲州时狄郊被诬陷勾结突厥,现在一回到并州,又有大风堂辛氏勾结契丹一案。说不定又是淮阳王武延秀在搞鬼。可本州长史张仁亶分明不是武氏一党,又怎能轻信人言,发兵将大风堂上下尽数拘捕?莫非当真有什么不利于大风堂的证据?”

本任并州长史姓张名仁亶<a id="ch17-back" href="#ch17"><sup>(17)</sup></a>,华州人,因武艺高强入仕,为武则天喜爱,选为殿中侍御史。后来一些大臣为讨好武则天,联名上表请求立魏王武承嗣为皇太子,邀请张仁亶署名时,遭到严辞拒绝,由此触怒武周权贵。武则天虽贬张仁亶出京师,但还是爱惜人才,欣赏其人文韬武略,果断英武,特任命为并州长史,实际上是明贬暗升。张仁亶上任并州长史时间虽然不长,却有御突厥于千里之外的决心,自来到太原,积极修治兵甲,甚至还亲自光顾过大风堂,对这家为朝廷军队提供了大量武备的非官方铁器作坊表示感谢,当时辛渐人也在场。话犹在耳边,怎么这位鲠直的长史又突然以谋反的罪名逮捕了大风堂所有人呢?

辛渐满腹疑惑,正要问官府可有凭据,那兵士却挥手道:“长史正要审案,你自己送上门来正好,来人,快些押他进去。”

既是反贼之子,兵士也不客气,将辛渐粗暴地拉扯进来。转过照壁,却见州廨公堂前的甬道两旁黑压压地跪满了大风堂的人,大多是孔武有力的精壮汉子,个个双手反剪,用粗索串在一起,被命令弯腰伏在地上,不准抬头。大队兵士手执弓弩守在四周,箭已上弦,只要有人稍有异动,便要当场射杀,浑然是对付真正反贼的样子。

公堂中并排跪着一对四十余岁的青衣夫妇,正是辛渐的父母辛武和贺英。辛渐被径直扯进来掼在母亲身边。

贺英一张国字方脸,高高的颧骨下有一双细小灵活的眼睛,皮肤虽然细腻,却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深褐色,极见英气。她乍见爱子,又惊又喜,道:“小渐,你……你终于回来了。”

辛渐道:“孩儿不孝,才刚刚进城,就听说大风堂出了事。阿爹,娘亲,到底出了什么事?”贺英摇了摇头,道:“娘亲也不知道究竟。适才大批官兵赶来大风堂,说我夫妇二人勾结契丹,意图谋反,将所有人都捕来了这里。”

忽听得有差役扬声喊道:“长史到!”却见一名四十余岁的官员大踏步进来,身形魁梧,一身紫袍,到堂首坐定,正是并州长史张仁亶。

张仁亶往堂下一望,道:“辛渐也捕到了?很好。”辛渐道:“是我自己主动送上门来。”张仁亶点点头,道:“辛堂主,贺大娘,抱歉在这样的情形下再次见面。张某可得事先声明,一会儿若是二位不肯招承谋反详情经过,少不得要大刑伺候,张某职责所在,决不会因为以前的交情而忘了国家大义。”辛武素来沉默寡言,只是一言不发。

辛渐道:“使君说大风堂勾结契丹谋反,可有凭据?”张仁亶正要答话,忽听得外面一阵嘈杂之声,不禁皱眉道:“什么人这么吵?是那些大风堂的人不服管教么?本史不是早交待过么,谋逆大罪,非同儿戏,若有人胆敢反抗,立即射杀。”

辛渐吃了一惊,忙道:“使君还没有审案,怎能轻易将人以谋逆大罪对待?万一有错,岂不是枉杀无辜?”张仁亶道:“对于勾结外番谋反这等大罪,宁可错杀,也绝不放过一人。”

辛渐大怒,道:“莫非在使君眼中,人命当真如草芥?”张仁亶冷冷道:“你可知道契丹攻我河北破城池后是如何对待城中百姓的?丁壮男子掳为奴隶,年青女子沦为营妓,其余赢老一概杀死。你们大风堂不过几百人,你认为你们这几百人比河东、河北几十万百姓的性命要更重要么?”

辛渐道:“可我辛家祖祖辈辈在并州打铁为生,我们大风堂并三百人也是几十万百姓中的一员,使君凭什么拿我们区别对待?要诬陷我们勾结契丹谋反?”张仁亶指着贺英道:“就凭她。”辛渐道:“什么?”转头望着母亲,隐有问询之意,贺英却只微微叹了口气。

出去查看究竟的兵士进来禀道:“并非大风堂的人闹事,是王翰、狄郊几人吵着要进来,称是这一年来一直跟辛渐一道在外面游历,他们要为他作证。要不要将他们几个抓起来?”

张仁亶倒也听过王翰几人的名字,摆手道:“不用理会他们。”又一拍桌子,喝问道:“辛武,快些交代你是如何与契丹勾结?你偷藏了多少兵刃铁器,预备如何输送给契丹?这城中还有多少契丹细作?是不是让你里应外合,攻取河东之地?”

太原号称中原北门,人文集聚,物资富庶,自古以来就是图谋大业的根据地,大风堂又拥有百炼钢独传秘技,所造兵刃吹毛立断,天下无双,也难怪张仁亶如此紧张了。辛武只是摇了摇头,慢吞吞地道:“我从未与契丹勾结,更没有私藏兵器。”

张仁亶道:“那好,贺英,你来说。”贺英道:“我没有什么可说的,我丈夫说什么就是什么。”

张仁亶便发了一支签,喝道:“来人,用刑,先杖打辛渐六十杖。”

唐代刑罚共有五级,由轻到重分为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笞刑就是用荆条制的木杖击打犯人臀部和腿部,是刑罚中罪轻的一种,又分为五等:笞十下,二十下,三十下,四十下、五十下;杖刑是用比笞杖更粗的木棒击打犯人臀部、腿部和背部,分杖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五等;徒刑是用锁链拘禁犯人,强迫其服苦役,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和三年;流刑是将犯人流放到边远蛮荒地带,强迫其服劳役,分二千里、二千五百里和三千里,往往是作为对死刑宽大处理的一种形式;死刑是刑罚中最重的一种,分绞刑和斩首两种,另有腰斩,往往用来对付皇帝格外痛恨的谋逆者。对于拷打犯人,《狱官令》明文规定拷讯总次数不能超过三次,总杖数不得超过两百,六十杖已经是重刑。

贺英吃了一惊,道:“使君打我孩儿做什么?他去年外出游历,今日才回太原,所有事情一概不知。”

张仁亶问道:“辛渐,你愿意替你母亲受刑么?”辛渐点点头,道:“愿意。使君有什么手段,尽管用到我身上。”转头道,“娘亲不必担心,孩儿受得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最新小说: 傀儡村事件 海面之下 诡案追踪 诡案追踪大结局 月光森林 丢失的记忆 日月星杀人事件 重播 凛冬之棺 法兰柴思事件 魅妆 诸天聊天群:我的群员未来可期 破碎海岸 甜蜜的死亡气息 诡盗团 包青天 御手洗洁的旋律 同时穿越:全是地狱难度 (综漫同人)某科学的天与暴君 重生中奖前,目标,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