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梁台古意 (第2/5页)
到了天水一朝<a id="ch8-back" href="#ch8"><sup>[8]</sup></a>,以茶易马依旧是朝廷头等大事,而少数民族地区如辽国、党项等对茶与大宋对良马的渴求同样强烈。由于茶叶可以解乏,弥补蔬菜之不足功效,很多人饮茶成了习惯,并且对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赖,甚至到了“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程度。
有则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党项人李德明继承首领之位后,一改其父李继迁的对外作战策略,重新对大宋俯首称臣。其子李元昊相当不以为然,多次劝父亲不要再臣服大宋,为此还发了一番宏论:“吾部落实繁,财用不足。苟失众,何以守邦?不若以所得俸赐,招养蕃族,习练弓矢。小则四行征讨,大则侵夺封疆,上下丰盈,于计为得。”李德明回答儿子说:“吾久用兵疲矣,吾族三十年衣锦绮,此宋恩也,不可负!”李元昊当即说:“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当王霸耳,何锦绮为?”面对咄咄逼人的儿子,李德明最终答了实话,道:“无锦绮,可。无茶叶,不可。”
即使彪悍桀骜如党项人,也不得不在茶叶面前低头。西夏向大宋称臣,其实是为了获得贸易和交换物资的机会,而最最重要的物资也不是铜铁,而是茶叶。正因为茶叶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所以像崔良中这样能以低价拿到大批提货单的茶商才能获得暴利。如果他再有《茶经》在手,更是能批量印制后以书代茶,牟取更大利益。
文彦博道:“可这还是说不通。陆羽《茶经》对崔良中固然是一件宝物利器,可对曹氏却并没有那么重要。最先看上张尧封的,明明是曹诚曹教授。”沈周道:“也许曹氏只是要抢先将《茶经》握在手中,以它来要挟崔良中。对茶商而言,那可是圣物。”
包拯插口道:“不对。”他一直默不作声,似在沉思,忽然开口,倒吓了众人一跳。
文彦博问道:“有什么不对?”包拯道:“我们几个都是应天书院的学生,受教于曹教授门下,该了解曹教授一向极爱他的女儿云霄小娘子。他是做了一些攀附权贵的事,也有些执迷于与崔氏争斗,但断然不会仅为了得到《茶经》要挟崔员外,就用女儿的终身幸福来做交换。”
文彦博道:“嗯,分析得有道理。可如果不是为了《茶经》,曹教授又看中张尧封哪点呢?”
张小游道:“瞎猜有什么用?那个抢手的紧俏宝贝不是你们文家的门客吗?直接找到他问清楚不就完了。”文彦博道:“也对。”转身即见到张尧封正匆匆行来,不由得大喜过望,道:“当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
张尧封神情甚是焦急,道:“文公子,我有事找你。曹府……”沈周忙道:“等一下,我们还是换个地方说话。”
众人一直停留在崔府门前,却见一名紫衣女子正站在门槛后,冷冷打量着众人。她长得浓眉大眼,端庄中流露出一股英气,目光中充满狐疑的味道。若不是她一身婢女打扮,旁人根本瞧不出她会是一名侍女。
张小游见那女子敌意甚重,问道:“那女子是谁?干嘛用那样奇怪的眼光看着我们?”包拯道:“是崔都兰的贴身婢女慕容英,听说是从小跟她一起长大的。”
慕容英见众人目光一起投射过来,撇了一下嘴,转身便跨过门槛去了。
张小游“咦”了一声,道:“难怪人说崔家骄横跋扈,连婢女都是如此张狂。”
包拯却不欲再生事端,道:“走吧,崔员外昏迷未醒,咱们在他家大门前交头接耳,难怪别人起疑心。”带头进来家中,吩咐仆人为寇夫人及从人准备房间、张罗晚宴,自己领着众人来到书房。
张尧封忍耐了许久,一进来就迫不及待地抓住文彦博的双手,道:“文公子,你一定要救救曹府。”
文彦博愕然道:“我如何能救得了曹府?”张尧封道:“目下官府认定是曹丰员外伤了崔良中员外。曹丰虽然失踪,下落不明,但这件案子疑点极多,文公子聪明绝顶,为我生平仅见,还望你能查明真相,还曹府一个清白。”
文彦博道:“那好,你既要真相,我来问你话,你要如实回答。若是言语有得罪之处,彦博也是情非得已。”张尧封道:“公子有话尽管问,尧封不敢隐瞒。”
文彦博道:“昨晚宴会被建侯闹了一场后,你去了哪里?”张尧封道:“曹教授父子邀请我去曹家小酌,我跟文丈招呼了一声,就跟他们一道走了。”
文彦博道:“只有你们三个人离开知府衙门么?”张尧封道:“不,还有兵马监押曹汭曹将军。当然,还有曹教授的从人、车夫等。”
曹诚在宴会上一眼相中了张尧封,当晚就邀请他回府,足见诚意。到曹府后,曹诚命人备宴治酒,还命儿媳妇戚彤和女儿曹云霄出来敬酒。张尧封早听闻曹云霄国色天资,美貌无双,堪称“南京第一美人”,一见之下,当场呆若木鸡,真是做梦也想不到会有如此艳福,能够娶到如此天仙般的佳人。待到曹云霄端酒盈盈走到面前,闻见她身上的馨气,愈发心旌摇荡、不胜陶醉。当即对曹家死心塌地,赌咒发誓要对曹云霄好一辈子。席间大伙儿兴致都很高,一直在谈要如何办一场风风光光的婚事。饮得半醉不醉时,曹诚便命仆人扶张尧封到客房睡了。直到今天早上官府的差役找上门来,曹府上下才知道昨晚崔良中在知府衙门遇刺之事。
沈周道:“张兄如何能肯定曹教授是今日早上才知道崔员外遇刺?”张尧封道:“我当时人就在曹府,亲眼看见曹教授脸上惊愕异常的表情,那是断然做不得伪的。他听说官府怀疑是曹丰下的手,声音都在发抖,连声道:‘不可能,这不可能。’当听说曹丰不见了踪影时,当场就晕了过去。”
文彦博道:“果真如此的话,曹教授应该是毫不知情。那么曹丰半夜失踪,曹丰妻子难道没有发现么?”
曹丰妻子名叫戚彤,即是应天书院始创者戚同文之孙女。
张尧封答道:“听戚彤娘子说,昨晚她的孩子有些发烧,她放心不下,过去睡在了孩子房中,并没有跟曹丰睡在一起。”顿了顿,又道:“虽然曹丰失踪了,但我也不认为是他杀人。昨晚我们几个都喝得醉醺醺的,若是他刚刚杀了人,他怎么还会有心情喝得下酒?”
张建侯道:“这还不简单,他知道自己的匕首上涂有剧毒,以为崔良中死定了,当然可以放心喝酒。结果散席后,他从什么地方听到了风声,得知崔良中还活着,吓得魂不附体,所以连夜逃走了。”
张尧封道:“这个……也不能因为曹丰人不见了就断定是他杀人啊,也许他去了别的什么地方。”他本人也觉得自己的辩解太过无力,声音逐渐小了下去,到后面几个字时,已是几不可闻。
包拯却道:“张兄说得极是,官府认为曹丰是凶手,仅仅是因为有人看见他跟崔员外争吵,紧接着他又失了踪,但并没有真凭实据来定他的罪。”
张尧封大喜道:“包公子也相信曹丰不是杀人凶手?”包拯道:“不,我只是说目前没有实证证明曹丰杀人,并没有说他不是凶手。”
沈周道:“既没有目击证人,也没有找到凶器和毒药等物证,控告难以进行,所以提刑司才急需捕获曹丰,以口供来定案。”
包拯道:“张兄,有一件事极为关键,我必须得冒昧问你一句,你可知道曹教授为什么选上了你做女婿?”
众人其实心中都想知道曹诚为何看上了张尧封这么个门客,但又觉得直接问出来太过伤人,有所犹豫,想不到最后还是由包拯问了出来。
张尧封面色一红,嗫嚅道:“我自己也很意外,忍不住问了曹教授,他说他无意间在宴会上见到我,觉得我眼睛细长而有深光,是大贵人之相,所以决定将爱女相许。”
张小游道:“这种骗小孩子的话你也相信?曹诚答应将宝贝女儿嫁给你,是不是让你用那本陆羽《茶经》作为聘礼?”
张尧封极为愕然,愣了一愣,才红着脸道:“没有啊。曹教授根本不知道我手中有陆羽真迹呢,从始至终,他提都没有提过《茶经》两个字。你们怎么会这么想?”
文彦博忙道:“张兄千万不要介意,并不是我们刻意要这么想,只是觉得事情太过巧合。”当即说了昨晚曹诚和崔良中先后来找父亲文洎提亲之事。
张尧封回过味来,讪讪道:“曹教授选中了我是没错,可崔员外向文丈提亲的却是文公子你呀。”
当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沈周道:“哎呀,我们完全忽视了这点啊。这说明崔良中根本不知道张兄手里有陆羽《茶经》,甚至他根本就不知道曹教授选中的是张兄。他跑出大厅与曹丰争执,不过是因为在文丈面前丢了面子。”
包拯沉吟道:“这里面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曹教授嫁女到底是不是为了张兄手里的《茶经》?如果是,他又是什么时候知道《茶经》在张兄手上的?”
文彦博道:“以曹教授昨晚积极的态度来看,他应该是昨晚在宴会上无意中知道的,不然他早在宴会之前就主动笼络尧封了。”话一出口,便意识到有些不妥当,忙对张尧封解释道:“噢,我的意思是,如果曹教授真的是意在《茶经》的话。”
包拯道:“这就更不合常理了。”
昨晚知府大宴华宾云集,人情汹汹,可以说热闹得很,也混乱得很。曹诚既是打定主意为爱女寻觅佳婿,必定会聚精会神地观察在座学子,品度外貌才学。张尧封因为寄人篱下,为人低调,从来没有透露过手中有陆羽原版《茶经》,知道此事者寥寥无几,曹诚不可能恰好在昨晚宴会上打听到这件事,再临时起意要将女儿嫁给《茶经》的主人张尧封。
即便真的有人在晚宴上告诉曹诚,说南京通判文洎门客张尧封有原版《茶经》,曹诚觉得可以利用《茶经》来对付崔良中,动了心思,不惜牺牲女儿的终身幸福,赶过来向文洎提亲,那么他开口询问的必然是门客张尧封如何如何。但事实是,寒暄过后,曹诚开门见山地问的是侍奉在文洎背后的年轻人是谁,文洎回答说是门客张尧封后,曹诚似是颇为失望,说了一句:“原来是文公的门客。”由此可见,在昨晚宴会之前,曹诚既不认识张尧封,也没有听过其名字,只是纯粹从外表上相中了张尧封,所以才赶来提亲。而曹诚眼中的外表,显然不是以五官端庄英俊来衡量,而是有没有贵人之相。
包拯简略分析了经过,众人都深为其推断折服,连连称是。文彦博心中却颇不是滋味:原以为曹、崔两家争抢张尧封,不过是为了他手中的《茶经》,现在看来完全是为了他这个人,自己自小就有的才子风头完全被一名食客盖过去了。
沈周涉猎广泛,所学甚杂,道:“我曾经读过《麻衣相法》<a id="ch9-back" href="#ch9"><sup>[9]</sup></a>,里面有专门的‘相眼法’,确实提过眼细长而有光润者是贵人之相。”
张小游歉然道:“看来曹家还真是看上了张公子的人,而不是为了什么《茶经》。张公子,不好意思啊,适才我言语太过鲁莽。”
张尧封自己反倒半信半疑起来。张氏原是江南大族,自入宋后家道日益中落,他少年时又父母双亡,愈发穷困,兄长张尧佐离家出走,张家只剩下他一人,再也支撑不下去了。几经辗转,勉强投到文氏门下当门客,生活才算安定下来,不再为一日三餐发愁。但他目下已经二十五岁了,还只是个依附于文家的落魄门客,无法自立,这就是所谓的大贵人之相么?曹家到底看上了他什么,肯将天人般的女儿曹云霄下嫁?
他心头的疑云越来越重,旁人愈分析曹诚嫁女仅仅是因为他的面相,他不以为中肯,反倒愈发觉得曹家可能是别有用心。而他身上最值钱的物事就是陆羽所著的《茶经》了,当初兄长张尧佐与他反目出走,也正是因为这本茶书。自己的亲兄长尚且觊觎家传之宝,意图高价卖掉,更何况曹姓外人呢?一时间,脸涨得通红,又是激愤又是失望,道:“我要当面去问曹教授。如果他确实想要《茶经》,我就直接送给他好了,用不着拿云霄小娘子来换。”当真赌气起身,往外走去。
众人不由得面面相觑,不知道为何旁人尽皆释然,独独张尧封又起了疑心,认为曹氏嫁女是为了他手中的《茶经》。
包拯忙道:“我们不妨一起去,正好当面向曹教授问个清楚。”张建侯道:“可是家里有贵客来,寇夫人很快就该到了。”包拯道:“曹教授是我等师长,一日为师,终身为师,现下他家里出了大事,我们不能坐视不理。父亲、母亲大人还有寇夫人都会谅解。”
张小游道:“哥,你和我留下准备待客不就完了吗?让他们几个忙去。”
张建侯心中其实极想跟随包拯前去查案,但转念想到寇夫人是难得的贵客,不能有丝毫怠慢,只得同意妹妹的建议,勉强留在家中。
包拯、沈周、文彦博三人便跟着张尧封往曹府赶来。到街口时,正好遇到应天书院主教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出生于苏州,出生次年生父即病逝,其母谢氏生活无依,不得不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富户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少年时的范仲淹读书就十分刻苦,常去附近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吟诗作文,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他二十岁时,与朱氏兄弟发生口角,意外得知自己原来是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是靠继父的关照度日。范仲淹因此受到极大刺激,经过思考后,决心脱离朱家,自树门户,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母归养。于是毅然辞别母亲,来到当时的睢阳学舍求学,昼夜读书不息,实在疲惫得不能支持,就以冷水洗面,继续苦读。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朝拜老子故里,车驾路过商丘,全城轰动,人们争先恐后地观睹天颜,只有范仲淹一人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
次年,范仲淹进士及第,在崇政殿参加御试时,见到了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后来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步入仕途后,范仲淹恢复范姓,自朱家迎回母亲赡养。因其妻李氏是应天人氏,范家一直安顿在南京,范母谢氏也是病逝安葬在这里。
多年的苦读生涯令范仲淹有极高的文学素养,他通晓经学,尤长于《易经》。现任应天知府晏殊年纪比范仲淹小,还是孩童时就享有大名,成人后更是被天下人视为大宋文坛领袖,但他生平最看重范仲淹,对其人品学问极为佩服,到应天上任后,凑巧范仲淹因丧母回到南京,居家服孝,便极力邀请范氏主持应天书院教务。原先的书院主教戚舜宾已然病逝,助教曹诚也升任府学提学,忙于官场应酬,加上年纪已大,无暇理会书院事务,范仲淹遂慨然应命,制定教务,捧书讲读,孜孜不倦。他主持应天书院后,择生只有品德和学业上的基本要求,没有年龄、身份和地域的限制,生徒来源广泛,院生可以随意流动,不受地域、学派限制。与别的书院不同的是,应天书院要求教师作表率,每当给诸生命题作赋,范仲淹会先作一篇,掌握试题难度和着笔重点,使诸生迅速提高写作水平。由于范仲淹在道德学问上堪为表率,应天书院学风蔚然。
为了理事方便,范仲淹甚至抛下城中妻儿,搬到书院学舍居住。因还在为母亲服丧,他没有参加昨晚的宴会,刚刚才听说曹诚家中出了事,匆忙从书院赶进城,预备前去曹府探望。
包拯等人均是范氏学生,历来视其为楷模,对其人极是尊敬,一齐躬身行礼,叫道:“范先生。”范仲淹道:“嗯。你们也是去曹府的么?很好。”
一句“很好”,表达了对包拯几人的赞赏。曹诚是应天书院长官,范仲淹本来还想约上几位教官一齐来探望,都被众人以各种理由推脱,显然是因为曹丰惹上了人命官司,旁人避之不及、唯恐沾身,他只得独自一人前来。而包拯、沈周、文彦博这几名学生明明是官宦子弟,深知内中的干系和风险,却能不避嫌疑前去曹府,着实难得。师生几人遂联袂往曹府而来。
曹府位于城东北的忠字街,宅邸面积极大,占据了整整半条街。曹府大门处聚集了许多人,不少是提刑司的差役,正吵吵闹闹,喧嚣不已。
原来提刑官康惟一派了人来逮捕府学提学曹诚。这是官府的一贯做法,对于逃亡的重犯,往往将其家属逮捕拘禁,以逼迫犯人自行投案。宋初名臣张咏知益州,有乡农杀耕牛<a id="ch10-back" href="#ch10"><sup>[10]</sup></a>避罪亡逸,张咏派人拘捕了其母亲,乡农还是不肯自首。十日后,张咏命人放了其母,改拘其妻。仅仅过了一夜,乡农便来到官府投案。此即张咏判词所云“倚门之望何疏,结发之情何厚”。
曹丰妻子戚彤却挺身而出,将众公差挡在门外,声称公公有病在身,难以起床,她愿意以身相代。差役奉有严令,不肯通融,一定要带走曹诚。
兵马监押曹汭私宅是曹诚赠送,与曹诚宅第毗邻。他闻声赶来,厉声斥责差役,称曹诚有提学官职在身,有刑赎<a id="ch11-back" href="#ch11"><sup>[11]</sup></a>的特权,自身犯法尚有回旋的余地,更何况行凶的只是其子?差役们虽不敢回嘴顶撞于他,却也不肯就此退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