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第3/5页)
赵承德教授刚坐下,沈琴就忍不住发问。
“应该算。傀儡戏实际上包括木偶戏和影戏两种表演样式,古人称木偶为傀儡,因此先前的木偶戏就被称为傀儡戏。后来出现的影戏也是用傀儡进行表演的艺术,区别只在于木傀儡和平面傀儡。所以明清时期,人们将两者混称作傀儡戏。不过,木偶戏和影戏事实上是两种不同的表演方式, 具有不同的表现手段。”
“现在傀儡戏当然是用于娱乐表演的,宋朝时这种表演就已经风靡。但弇山村的傀儡文化似乎与鬼神文化有一些关联。那么赵教授您认为,木偶人为什么被称为傀儡?说句外行话,请不要见笑,傀字中有鬼,是不是因为古时候用于祭祀或者镇压邪祟?”这个问题,恐怕才是沈琴真正想问的。
沈琴说完后,现场的气氛有了微妙的变化,特别是周艺蕾,显得更加局促不安。
也许是觉得这个问题相当有探讨价值,赵承德教授调整了一下坐姿,认真道:“确实,傀儡最早应该是用于丧祭,代替活人来殉葬,春秋时已经成为风气。至于傀儡是怎样和木偶结合起来的呢?这个就说来话长了。我们都知道,傀儡原为形容词,意为雄壮而丑恶。傀儡与郁垒、畏垒、郁律、族垒,皆系一音之转,具有相同语义,都是古代凶神。汉代王充《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大桃人’即用桃枝做成的木偶人傀儡,这里桃木傀儡被赋予驱祟逐疫的含义,和神荼郁垒一道发挥惊吓镇辟的功能,已经与巫傩之祭结合了。”
不愧是教授,果然对傀儡文化了然于胸。
沈琴接着问道:“《山海经》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也就是说,在当时民间已经流行这种习俗了吗?”
“是的,当时桃人、神荼、郁垒和虎被用作镇宅守户的四大凶神,或于岁除被置于宫门户侧以避邪祟。按东汉泰山太守应劭所著的《风俗通义》的说法,木偶戏原来是在丧葬时所唱的挽歌,到了东汉时,因为它的表演性质受到普遍欢迎,才被移用在宴会上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