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集《瑜伽菩萨戒本》 (第2/5页)
第二个、蕅益大师说「转逆缘成菩提道,把他当善知识想」。站在一个菩萨道历事练心的角度,其实我们的生命酸甜苦辣都需要(哈哈),这样你的营养才会均衡。你一个人从小到大都是顺境,这件事情不是吉祥。为什么呢?
我们有的功德在顺境当中可以栽培,比如说你的信心,你对佛法的信心,你在顺境当中容易成就;但是有的功德必须在逆境当中成长,就是你对众生的宽恕跟包容。你对众生的宽恕、包容不可能在顺境当中栽培起来,你如果是一直在顺境中成长,你不可能对众生产生宽恕跟包容,而宽恕跟包容是修大悲心的基础,你对众生起大悲心,不是他处处随顺你,你才对他起大悲心,你一定要去宽恕他的过失,让他有成长空间。
所以在菩萨道当中,当然你一个人逆境太多也不好,这个挫折感太重,你要是对佛法的信心不够,你也会退失菩提心,所以我认为酸甜苦辣(笑)最好是都平均最好。一个人有一点顺境、有一点逆境,在顺境当中保持我们的精进,在逆境当中考验我们的忍力,看你自己过得了过不了关,你能够跨得过去,你内心的忍力又增长一分。
我亲近过忏公师父一段时间,我觉得忏公师父他老人家在教导弟子,他主要是两个法门、两个重点:第一个、老人家在培养你的行力,他强调拜佛、念佛,「不能拜叫他拜,不能念叫他念」,多拜佛,从行力当中积功累德;第二个、他要弟子们培养忍力,他经常会在生活当中出一些考验,这个考验有时候是没什么道理,在考验你对逆境的忍力。
我们一个人行力强,如果你没有忍力,你那个功德不能保持下来。所以你看佛陀讲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为什么佛陀讲布施、持戒还要讲忍辱呢?
因为忍辱就像仓库一样,譬如仓库能够珍藏珍宝,你布施、持戒所成就的功德,假设你没有忍力,你的功德就容易破坏,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所以忏公师父有一次对我们弟子开
示说:一个人要成就大功德,一定要有忍力,忍辱以积大德,如果我们今天动不动就发脾气,你这个人成不了大事情。
所以这个地方,一方面「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一方面把这个逆境当做是自己菩萨道的一个考验,看你是不是能够忍得过去。这是第三条「瞋不受悔戒」。我们看第四条:
己四、谤乱正法戒
前面一条戒是瞋心所引生的过失,这是愚痴、邪见。谤就是毁谤,乱就是混乱,毁谤混乱大乘的正法,依止邪见跟愚痴来毁谤混乱大乘正法,就是正式犯到这一条戒。我们看戒文:
若诸菩萨谤菩萨藏,爱乐宣说开示建立像似正法,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是名第四他胜处法。
这个「菩萨谤菩萨藏」,他毁谤大乘的「菩萨藏」。他用什么方式来毁谤呢?他内心当中爱乐,以宣说的方式、或者开示的方式、或者建立的方式「像似正法」。
宣说就是文字的宣扬,写出很多的东西、或者是讲出一些话,从文字来宣说像似正法;或者是开示,开示就是把义理加以发挥,义理的发挥叫开示;建立,建立就是安立宗旨,他不但是用文字宣说、义理发挥,他把这样的一个观念安排成一种修学的宗旨:对于像似正法加以宣说、开示、建立。什么叫像似正法?
蕅益大师解释说:实非大乘正法,而相似于大乘正法。它本身不是大乘正法,但是听起来又好像是大乘正法。
举个例子,有人说:「大乘行者以大悲心故,要生生世世的流转,所以大乘菩萨不断烦恼。为什么?依止烦恼来滋润生死。」我后面会讲到,这叫像似正法。事实上菩萨在三界流转是依止清净的愿力,不是依止烦恼来招感生死。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它实际上不是大乘正法,但是像似大乘正法。这个像似法是怎么产生的呢?以下说出它产生的因缘。第一个「或自信解」,这个人自己生起对大乘像似正法的信解。自己生起信解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人、他但修行门,不学教理。这个人他出家以后一路的修习行门,他行门的加持会让内心产生一种强大的堪能性,他会在这个强大的堪能性当中自己想出一个道理来,那这个道理并没有经过教理的印证,很可能就错误了。所以说「但修行门不学教理」,没有经过佛法清净的传承,就会产生一种像似似是而非的观念,他把这个像似正法自己信解,乃至加以弘传,就使令很多人产生了错觉。
第二种人、不善学习,断章取义。他对佛法的学习并没有全面的融会贯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