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兰的故事 소란의 이야기 (第4/5页)
“你刚才在做什么?”
智雅低着头不回答。晓兰提高了嗓门。
“忙的话,可以约下次嘛!”
智雅像泄了气似的,苦笑道:
“下次也很忙啊,晓兰。”
晓兰没听懂智雅的意思。晓兰没再发火,但也没有平静下来,只是愣愣地站在那里。智雅从她的肩膀上拿掉一根头发,说:
“我最近总忙,想舒舒服服地看电影是不太可能了。”
智雅还说,今天下午并没有什么家庭聚会,还得去辅导班。从上周开始每周六下午她都得听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讲座,可是作业还没做完呢。而且,星期日白天还得给小区的一所小型图书馆做志愿者,晚上还得补科学课。晓兰问她:“为什么不早告诉我?”智雅犹豫良久,才说:
“我也不太清楚。”
晓兰觉得智雅变了,但变是理所当然的,人都会变,更何况我们还在不断成长,恐怕我自己也在变化吧。但是,智雅的变化正常吗?
“我太困了,晓兰。”
“走。数学辅导班在哪儿?我送你过去。”
二人并肩坐在巴士的最后一排。一坐下来,智雅就靠着晓兰的肩膀睡着了。大巴踩了几次急刹车,过减速带时还震荡了几下,智雅都一直沉睡不醒。
从此,二人周末再也不见面了。智雅换了辅导班。不见面,就很自然地减少了通话及发短信的次数。有一天晚上,晓兰躺下准备睡觉时,手机屏幕闪烁起来。是个陌生的号码,时间太晚了。换作平时,晓兰当然会像没看见似的把手机扔在床角,这次她却鬼使神差地接了电话。打电话的是智雅的妈妈。
“好久不见,晓兰,你还好吗?中学怎么样?”智雅妈妈先是寒暄了一阵,问了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难道这是她深夜打来电话的意图?晓兰愣愣地只是回答“挺好的,还行,也就那样”,就没再说下去。
“是吗?那你好好学习,不,还是劳逸结合吧。你们才十四岁,不用拼命学习,尽情地玩儿就好,明白吗?”
晓兰对这番话充满疑惑,但不知怎的,就是问不出口。能不能从对方的话中捕捉些蛛丝马迹呢?晓兰集中精力听着电话那头的声音。
“太晚了吧?睡吧。我就挂了,谢谢!”
“啊,稍等一下!”
晓兰几乎条件反射性地喊出声。她感觉这通电话就像一根细长的绳子,连接着自己与智雅,似乎一挂电话,那条绳子也会随之“咔嚓”一声断掉。晓兰问道:
“智雅现在睡了吗?”
“不太清楚。”
这跟智雅那天在电影院的回答完全一样。智雅妈妈听起来快要哭了,她说智雅忽然不说话了。发音器官没受损,也没受什么打击。在一个周三的早晨,智雅上学前没跟妈妈打招呼,到了学校也只是呆滞地瞅着叽叽喳喳的同学们;即便是老师点名的时候,她也不回答。智雅默默地吃饭、上学、听课、去辅导班,上完课回家后还很认真地做学校及辅导班布置的作业。每到周末,她跟父母看电视的时候也会笑嘻嘻的,但就是不说话。
最终,智雅和妈妈离开了韩国。在机场给晓兰打电话告诉她这件事的不是智雅,而是智雅的妈妈。她告诉晓兰:智雅已经重新说话了,以后将在国外上学。后来,旅途中给晓兰发送漂亮的日落风景照的,同样是智雅的妈妈。晓兰给智雅妈妈发了短信:以后请别再联系我。对方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呢?是对大人联系自己的行为感到负担,还是觉得晓兰不关心智雅的情况呢?不管怎样,从此她与智雅的联系完全中断了。
五月的最后一天,夜风凉爽。听说天上会升起“血月”,会有一场圆月完全被地球影子遮住的月全食,在太阳光的折射作用下,月亮会发红。晓兰不久前在学校里也听到同学们在议论,但一回家她就把什么月食啊、月亮啊之类的全都忘得一干二净。
晓兰要跟家人一起出去吃晚饭,便披上开襟羊毛衫,这时她听到在阳台收衣服的妈妈说:
“升起红月了呢。听说今天会升血月来着。果然月亮是红的。”
“真的?”
晓兰也到了阳台。对面公寓楼的上空,升起了红月亮。不能说赤红,只能说颜色近似于橘黄。晓兰拿来手机,打开相机,直接拍了一张,而后拉长焦距又拍了一张。按原焦距拍摄的照片虽然因夜色正浓而显得鲜明,但月亮显得过小;拉近镜头的照片色彩有些模糊,但月亮很大,给人一种神秘感。原来这就是血月。此后,月亮再次显现原貌。晓兰感到非常新奇,就把照片放大,并将血月设置为头像。
恰巧电视正在播放月食新闻。据报道:在世界各地,人们为了观看月食聚在一起。首尔的晚霞公园、肯尼亚的马加迪湖畔、澳大利亚的悉尼天文台……澳大利亚的悉尼?智雅现在在悉尼,那她是不是也在看红月?
自己当时为什么会发那种短信呢?晓兰自己也弄不明白。她很关心、很牵挂智雅,可收到智雅妈妈发来的信息时,她的情绪会很低落。晓兰的心灵受到了小小的创伤,尽管感觉不舒服、有点儿痛,但这伤,无须去医院接受治疗或抹药,只能独自忍受。后来晓兰想:这是不是因为想跟智雅直接发短信、打电话,想听她的声音、看她的脸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