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边疆[60年代] 第21节 (第5/5页)
各个兵团近几年陆陆续续招收不少职工进去,还是达不到生产任务要求,一个是土地肥力不够,没有大量先进的种植器械、化肥,种不出超量的粮食产物。
另一个是各类种子单一古老,研发新种植的过程比较缓慢,没有好种子进行实验耕种,即便种无数土地,亩产量始终跟不上去。
加上去年开始,知青全面强制下乡,小红兵兴起来以后,全国各地都在搞运动,四处内斗,连兵团也不能幸免,这就给生产任务更加拖后腿。
就算这样,兵团职工还分三六九等,第一等,自然是士兵转成农民的正式职工,每月大概有三十二块钱的工资,加上国家给的各种边疆补助,有时候可能有40-50块钱左右的工资。
二等就是职工家属,换成以前就是军嫂,现在只是农民家属,每个月的工资比正式职工少几个几块钱。
三等是外来务工人员,分成临时工和转正工,临时工每月就二十来块钱,正式工的工资其实跟职工家属差不多,只是边疆补贴拿的比兵团职工少。
赵二凤是在兵团农场干临时工的,她这个临时工又跟其他人不一样,她是按天数算的。
因为她家有五个孩子,上学的时候还可以丢进学校不用管他们,学校包一顿中午饭,放学了,大的带小的回家。
他们在部队,也不用担心有人贩子拐卖,随便他们在部队里跑。
赵二凤只在早上出门的时候,给他们做好晚饭放在锅里,他们下午放学回来,自己热热就能吃。
这样一来,赵二凤就能从早到晚在兵团农场干活,每天做满工,分不同活计,能得七毛到一块钱。
她要是想休息,或者家里有事没办法去,就扣天数,兵团也不会说什么。因为这是对她们这些正经军嫂的优待,对别的职工可没有的,她们这些军嫂是做多少得多少。
杨秋瑾听赵二凤这么一说,感觉还行,她不怕苦,也不怕累,就怕自己闲在家里无所事事。
虽然陈胜青每月都把津贴交给她,她可以在家好吃好喝,舒舒坦坦过日子,可她并不想呆在家里当个米虫。
从小到大,她见过太多女人围着男人孩子团团转,完全迷失自己的女性例子,她不愿意成为她们中的一员。
她需要一份工作,自强自立,哪怕这份工作很累很苦,赚得工钱很少。至少她在努力工作生活,她有能力赚钱养活自己,她不用依附别人,不用处处看男人的脸色生活,这对她来说就足够了。
边疆风沙大,太阳足,为了避免下地干活的时候被晒成黑炭,杨秋瑾一大早起来,在脸上擦上各种润肤增白美白膏霜,学习当地人的样子,买了一条纱巾,将大半张脸团团蒙住,脑袋也裹住,只露出眼睛,然后穿着长衣长袖长裤,把自己身体捂个结结实实。
她就不信她这样全副武装,她下地干活还能晒黑。
赵二凤看她那副模样,也有样学样,自己蒙着一头纱巾,给没办法上学,随时都要带着的小儿子也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