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ptwx.net

字:
关灯 护眼
飘天文学 > 拿得起放不下的中国史 > 拿得起放不下的中国史 叁 古今多少人物,风流最属文人(2)(第4/5页)

拿得起放不下的中国史 叁 古今多少人物,风流最属文人(2) (第4/5页)

还有一首《季姬击鸡记》也是他写的:季姬寂,集鸡,鸡即棘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稷济鸡。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伎,伎即齑,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击鸡,鸡既殛,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

全文只一个音节,却语意贯通,讲了个完整又有趣的故事。

女儿出生以后,赵元任又有了新的爱好。他非常注重对孩子的音乐熏陶,天天在女儿摇篮边弹钢琴。

有一次,女儿跟着哼歌,忽然不哼了,原来是要上厕所,可是赵元任却置之不理,直到将一首曲子弹完才起身,可怜小娃娃脸憋得通红,没忍住,弄得满床。杨步伟责怪他,他却说:“小孩子的音乐基础很重要,怎么能把整段的曲子中断呢?”

当然,最后还是他百般求饶道了歉,这才了事,毕竟,赵元任妻管严是出了名的。

据说,国民政府曾邀请他出任南京中央大学校长,他回电五个字:“干不了,谢谢。”而他说这五个字的原因是杨步伟不同意。

胡适曾经问过杨步伟:“家里是谁说了算啊?”

杨步伟很给老公面子:“小事我决定,大事当然他说了算。不过大事很少就是了。”

最后一句才是重点。

06

生活很平淡,可是赵元任很好玩,再平淡的日子也叫他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可惜当时时局混乱,平淡的生活最后竟然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

抗战爆发后,两人为避战乱来到美国夏威夷大学,后又辗转哈佛、耶鲁,其间加入了美国国籍。

赵元任在欧美各国四处乱跑,担任过美国语言学会会长、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东方学会会长……他一生学过无数专业,精通文、史、数、理、音各大学科,直到晚年才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事业:“索性做一个语言学家比任何其他都好。”

他说,他研究学问是因为好玩。

他喜欢把英文倒着发音来读,用磁带录下来倒放,听众听到的竟然是最纯正的英语发音。

他到法国参加会议,用地道的巴黎口音跟车站行李员套话,对方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还跟他说:“你回来了啊,现在可不如从前了,巴黎穷了。”

他曾在中国举办过“口技”巡演,从北京沿京汉路南下,经河北到山西、陕西,出潼关,由河南入两湖、四川、云贵,再从两广绕江西、福建到江苏、浙江、安徽,由山东过渤海湾入东三省,最后入山海关返京,每到一地,便用当地方言说上一个小时,围观者无不以为他是本地人。

他说,自己一生中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全世界的人都以为他是他们的老乡。

美国语言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赵先生永远不会错。”他当然会犯错,只不过大多是在妻子和女儿面前。在家里,他犯了错会挨杨步伟的骂,调皮起来要抢女儿的零食,然后继续挨妻子的骂。

1974年,周恩来接见两夫妻时,赵元任这样向总理介绍自己的爱人:“她既是我的内务部长,又是我的外交部长。”

八十岁那年,老两口还兴致勃勃,跑到欧洲租了辆车,来了个环欧自驾游,一边写美食日记,一边做旅游攻略、民宿安利。

有人说,民国的奇女子很多,只有杨步伟拥有最美满的爱情。

也有人说,民国的才子大师有很多,但只有赵元任可爱至极。

两个人撞在一起,如天雷勾动了地火、宝塔镇住了河妖,你看他们满脑子稀奇古怪的东西,连研究学问这么正经的事儿都是为了“好玩”,到了八十岁还要学小年轻谈恋爱,这样志同道合的爱情,怎能不让人羡慕?

1981年3月,杨步伟溘然长逝。

爱人的离去,让赵元任悲痛万分,身体状况一日坏似一日,于次年2月24日跟随而去,享年九十岁。

书生气节,文人风骨

范仲淹:居江湖之远为名士,处庙堂之高是能臣论起宋朝的名臣士大夫,范仲淹绝对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个,单单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激励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前赴后继。

后人把汉代张良、三国诸葛亮、唐朝狄仁杰、宋朝范仲淹合在一起,赞颂这四个人是千古人杰,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他们的出身为人,都能成为光照千秋的伟大人物。

01

范仲淹祖上是官宦人家,只是到他这里已然家道中落。父亲亡故后,母亲带着他这个两岁的拖油瓶改嫁朱家,给他取名为朱说。

长大后他知道身世,大丈夫的万丈雄心让他告别母亲,来到宋朝四个京城之一的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读书,立志学不成不归家。

在大儒戚同文的门下,朱说学问长进飞速。在读书期间,虽然家庭贫困,但他性格坚毅,从不叫苦,困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终于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成为乙科第九十七名进士,出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当地讼狱事宜,官居九品。

当时的应天府书院就像现在的北大清华,毕业生考上科举进入仕途的多如牛毛。那一届,应天府中进士的有六七十人,朱说只是其中很普通的一个。

母亲过世后,朱说改回本姓,这才叫范仲淹,字希文。他为母守丧时居住在应天府,市长晏殊听闻他的大名,便请他回应天府书院任校长。任职期间,范校长提出学子要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严于律己,修行儒家正能量学术,保持砥砺名节、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

宋朝士大夫一贯积极向上,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追求和范校长在应天府里倡导的精神是一致的。

02

地方业绩突出,治学声望日隆,朝野上下都知道了有个叫范仲淹的人了不起。

经宰相王曾、大臣晏殊等大力举荐,天圣八年(1028年),四十岁的范仲淹进入中央工作。其时宋仁宗已十九岁,但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刘娥依旧把持着朝廷,不许仁宗亲政。

按惯例,每年冬至这一天,皇帝会率领百官到会庆殿去给刘太后祝寿。多少年没有人提出异议,结果第一次到中央工作的范大炮就上书反对此事:皇帝以儿子的身份给太后母亲祝寿,这个可以有,但在家里就行了。和大臣们一起以臣子的身份给太后祝寿,这就乱了尊卑。

见太后和皇帝不回复,范大炮再次上书,这一回也不回避,直接要求太后还政给已成年的皇帝。这种绝对得罪皇太后的话,大大小小的官员都不敢提,老范却大剌剌地讲出来了。

推荐范仲淹入京的晏殊吓了一跳,责备道:希文啊!你太冲动了,难道为了名声,就这样轻率吗?你这样做,连我都给你害了!

范大炮却不客气地反驳:您举荐我,我每每怕自己不称职,会让知己蒙羞,难道今天因为直率就得罪了您?回到家里,他又给晏殊写了一封长信,洋洋洒洒讲了很多大道理,一点儿也不觉得自己有过错,搞得晏殊还得向他道歉:是我的错,行不?

不用想,第二年范仲淹就又到外地去当地方官了。不过离得远不影响他关心朝局,到了地方上,范仲淹依旧不停地给中央上书,对各种问题出谋献策,这让宋仁宗记住了他。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去世,仁宗立即把他重新调入中央工作。

这年冬天,郭皇后和其他后妃打架,一巴掌打在皇帝的脖子上,误伤了仁宗。仁宗大怒,要废掉皇后。宰相吕夷简和皇后有仇,支持仁宗,但范仲淹、孔道辅(孔子的四十五代孙)等大臣坚决反对。大殿上,他一把拉住吕夷简,问:皇帝皇后对臣子来说就是父母,哪有父母吵架子女劝离婚的?吕夷简哑口无言,只得说:你们明天见了陛下自己说。

第二天范仲淹等计划这样那样找皇帝理论,不料才走到待漏院,就有诏书来了,范仲淹外放睦州知州,其他人也都贬到外地。

忠直的范仲淹斗不过会揣摩圣意的吕夷简。

范仲淹就这样一次次进中央,再一次次被贬出来,可他还是大胆提意见,百折不挠。

朋友梅尧臣劝他少说话,老范写了篇《灵乌赋》作答:“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03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建西夏国,公然挑战大宋,在三川口之战大败宋军,天下震动。仁宗命大臣夏竦任总指挥,范仲淹和韩琦为副帅,到西北对付西夏。

范仲淹的战略是“屯田久防”,在战略要冲建起一系列城堡困住西夏人,同时不和西夏进行贸易,用积极防守、步步为营的方针,把经济上弱小的西夏国困死。

但主帅夏竦等人不同意,朝廷也想一口气吃掉李元昊以彰显国威,遂决定直接发起反攻。

宋军气势昂扬地出动了,可结果却是接连在好水川、定川寨两战中被西夏击败,损兵折将,人们这才觉得这位文人出身的范将军说得太正确了。

范仲淹以大顺城为中心,接连建起青涧城、鄜城等一串城堡,切断了西夏军的东进路线,宋军依托这些城堡,非常有效地阻止了西夏的扩张。之后,西北的大小羌族在范将军的招抚下多数都归附宋军,西北的情况逐渐稳定下来,一步步朝有利于大宋的方向发展。

范将军一边巩固城防,一边还慧眼识英雄,大力提拔了中下级军官狄青、种世衡等,这些人后来成为北宋西北军的中坚力量。

范仲淹对狄青说,作为一名将军不懂得历史,那就是匹夫之勇,之后还送给他一本《左氏春秋》。狄青大为感动,潜心研究,成为大宋一代名将。

种世衡创立了名扬天下的“种家军”,自己和种家子孙都成为西北军的栋梁。《水浒传》中讲,鲁达、王进等人在“小种经略相公”和“老种经略相公”手下工作,这两人就是种家将的代表。

有好用的方法,又有称心的兵将,范仲淹的战略方针越来越显出力量,难怪后来西夏军也对他极钦佩,说范老儿胸中有百万兵。很快,西夏经济上撑不下去了,战场上又得不到便宜,终于对大宋称臣,签订了“庆历和议”。

西北边疆平静下来,范仲淹的军事能力举世瞩目。

0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名句,一千多年来一直是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范仲淹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不论在哪个州府为领导,他都全身心为人民服务。

举一个例子,当初在泰州当市长时,他征集了四万多民夫,用五年时间,修筑了全长两百多里、跨越三个州的“捍海堤”,使沿海百姓的生活生产得到有效保障。为了纪念他,当地老百姓把这条堤取名叫“范公堤”。

用现代话来说,范仲淹做的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如今西北局面稳定,范仲淹回到中央任副宰相。一回朝中,没有半句虚言,他立刻开始大刀阔斧地淘汰那些不称职的冗余官员。大臣富弼说:您大笔挥一下,可就有一家人要哭喽!范仲淹则答:一家人哭,总比一个县、一个市的人都哭要来的好嘛!

范仲淹虽然看上去直脾气,不会拐弯,其实是个宽厚的人。他和富弼当政时,一伙海盗劫掠到高邮,高邮晁市长料到自己挡不住这些坏蛋,便动员了富户出钱,给海盗送吃送财,有了“慰劳”,海盗高兴地撤退了。

晁市长的做法有投机取巧之处,让朝廷觉得丢尽了脸面。富弼建议要“从重从严”地惩罚,但范仲淹说,如果高邮有兵力可以对付海盗,这样做就该杀,可如果高邮兵力不足,就样做就不能杀。仁宗听了范老的意见,从轻处罚了这位晁姓官员。

宋仁宗不愧是得了“仁”字做庙号的皇帝,处事一向仁和。有一次,仁宗又手软不忍下重罚,富弼对此不满,范仲淹却在和稀泥。

富弼从来都很尊重范老,叫他“六爷”,但这一次却当场发了脾气:六爷你想当佛爷吗?慈悲为怀是不是?

范仲淹却不生气,笑着道:等会再和你说,我有我的道理。

富弼脸臭臭地跟着他下朝,走到无人处人,范仲淹才对他说:现在皇帝很年轻,咱们不能教他轻易杀人。如果现在杀人杀到手滑,以后咱们这些人的脑袋只怕也保不住。

一席话让富弼心服口服,直鞠躬致礼:您太高明了!

范仲淹为国为民,但也食人间烟火。他在饶州任上,看中了官妓中的一名小姑娘。小姑娘年纪太小,回京时他没带上,可心里实在惦记,就给朋友魏介写去一首诗:年年常有别离恨,已托东风干当来。

老魏是个明白人,看过信后把小姑娘给老范送了过去。

1052年,六十四岁的范仲淹死于徐州,朝廷赠给他的谥号是“文正”,这是古代的文人士大夫能得到的最高表彰。

后世金元期间,才子元好问经过范仲淹的祠堂,景仰之至,写道:文正范公,以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

这话说得半点没夸张,是对“宋朝第一人物”范仲淹的真实评价。

黄道周:不愧一代完人

1644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献出了山海关,清兵大举南下。大明王朝许多平时道貌岸然的官员纷纷屈膝跪倒迎接多尔衮,投靠了清朝,中原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就此覆灭。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的膝盖都是弯曲的。

有一个人,自始至终都是态度坚决的抵抗派,并且最终也用行动诠释了绝不屈服的精神,就连他的敌人也对他赞誉有加。

这个人是一个书生,叫作黄道周。

01

黄道周生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福建人,祖上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桂州刺史黄岸,但是到了黄道周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经中落,可以算得上贫寒。

黄道周自幼聪敏好学,十一岁即“善文章”,十四岁游学广东博罗,被称为“闽海才子”,年纪轻轻就名满天下,学问为人敬仰。然而他却不愿意做官,二十五岁的时候带着老母亲迁居到漳浦县城,一直隐居在此教书。

天启二年(1622年),黄道周出山,参加了当年的科考,一举得中,进入翰林院。当时的翰林院工作作风散漫,所有人上班都是无所事事,这让他深恶痛绝,当即写下一篇《矫轻警惰文》。从此之后,翰林院的状况大大好转,黄道周也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

黄道周通晓天文地理,工书善画,曾先后在浙江大涤、漳浦明诚堂、漳州紫阳等书院讲学,世人尊称其为石斋先生。对于他所涉及的领域之广泛、学问之精深,《明史》中有这样一句评价:学贯古今,所至学者云集。

02

然而,黄道周最令人称道的也许并不是他的学问,而是他的铮铮铁骨!

崇祯年间,因为受到袁崇焕的牵连,大学士钱龙锡被皇上定为死罪,当时朝中大臣没有一个敢站出来为钱龙锡说话,生怕一不小心就惹怒了崇祯,引来杀身之祸。但是黄道周站出来了,直接跟崇祯说:今杀累辅,徒有损于国。

你动不动就杀一个朝中大臣,知不知道这样对于国家来说伤害有多大?

崇祯本身就是脾气暴躁的人,一听黄道周这话,当时就怒了:你这是什么意思?我是皇上还是你是皇上?我咋治理国家用你教?你给我把话说清楚。

黄道周既然敢站出来,就不怕皇帝降罪,当时就发表了一场现场演讲,强调自己只是凭着一个臣子应该有的良心为国家、为社稷着想。

可是崇祯不管他这一套。

之前杀了那么多都没有人敢吭声,你黄道周算什么啊,敢跟我叫板?给我滚蛋吧,别再让我看见你。

黄道周说,让我滚蛋可以,但是钱龙锡就是不能杀。

最终,在黄道周的再三坚持下,钱龙锡躲过一死,但是黄道周也因此被罢了官。直到四年后,大臣们被杀的杀、关的关,朝中已经没有什么人了,就算暂时还在职的也由于惧怕皇帝喜怒无常的性格,个个噤若寒蝉、明哲保身,黄道周才又被推荐出来,重新回到朝中。

不过这一次的官场起伏,并没有让黄道周学会闭嘴,反倒闹出了更大的动静。

03

当时的天下千疮百孔,外有清军虎视眈眈,内有李自成犯上作乱,大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疲于应付。

1638年,时任兵部尚书的杨嗣昌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建议先跟清军议和,把李自成等人收拾了之后再去跟清军死磕。

黄道周一听这个缺德主意就冒火了:这不是卖国吗?这不是丧权辱国吗?我们怎么能去跟外敌议和?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励精图治,内忧外患一同消灭啊!

其实当时崇祯皇帝的心里还真是倾向于杨嗣昌的提议的,因为他已经应付得心力交瘁,只是因为碍于祖训,又顾忌着大明王朝的脸面,这才不敢答应和谈。

现在好不容易杨嗣昌把他的心里话说出来了,谁知道又被黄道周骂了个狗血淋头,崇祯心里那个恼火呀:怎么啥事儿都有你?你这一生的学问,我看就靠的是你那张破嘴吧?

一生学问只办的一张佞口。(《明史》)黄道周一听皇上这样骂他,也发飙了,顾不上什么君臣礼仪,直言崇祯忠邪不分,实在是没有治理天下的能耐,并且说了一句让崇祯无法反驳的话:忠佞二字,臣不敢不辩。臣在君父之前独独敢言为佞,岂在君父之前馋诌面谀者为忠乎?

崇祯哑口无言,但是自此他也算把黄道周给恨透了。黄道周被连贬六级,调到江西去当了个芝麻官。再后来又有人举荐黄道周,崇祯二话不说就将举荐他的人发配充军了。

不过这场辩论之后,朝堂之上也再无人敢提和谈的事。

04

即便崇祯苦苦支撑,大明王朝终究还是没有躲过覆灭的命运。明朝灭亡之后,黄道周在朱由崧的弘光政权里继续服务,只可惜弘光政权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玩儿完了。

黄道周又进入了南明隆武帝朱聿键的内阁。隆武帝还是比较奋发图强的一个皇帝,也比较信任黄道周,任命他为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但是很可惜,隆武帝当时内有骄横跋扈的郑芝龙操控,外有鲁王的牵掣,一身抱负施展不开。

黄道周心急如焚,为了尽快打开南明小朝廷的局面,手中无兵又无权的黄道周毅然变卖了自己的所有家产,组织了一支几千人的队伍北上抗击清军,而这支队伍出发时仅仅有十来匹马和一个月的粮草。

出发之前,他的夫人蔡氏长叹:道周死得其所了。

明知是螳臂当车,明知此去必死,还奋然前往,可谓真英雄也。

只是那时候,明朝的正规军尚且抵挡不住清军的铁蹄,节节败退,黄道周组织的这一支队伍又如何能与风头正劲的清军抗衡呢?很快,黄道周的队伍就被击败,黄道周也被俘了。

清军派洪承畴来劝他投降,黄道周一脸蔑视地看着洪承畴,写下这样一副对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承畴)。

将史可法和洪承畴相比,让洪承畴羞愧难当。劝降不成,他上疏请求免了黄道周的死刑,清廷不准。

黄道周在狱中坚决不吃清军的食物,绝食十二天,这期间他的妻子蔡氏曾经来信,不提其他,只说了一句:忠臣有国无家,勿内顾。

放心去吧,家里一切都好。

05

隆武二年(1646年)三月五日,行刑的日子到了,黄道周盥洗更衣,取得纸墨,画了一幅长松怪石,并给家人留下遗言:蹈仁不死,履险若夷;有陨自天,舍命不渝。

跟随他多年的老仆人在旁边痛哭流涕,黄道周安慰他说:“吾为正义而死,是为考终,汝何哀?”

没什么好哭的,我是为正义而死,这是在尽忠。

去往刑场的路上,走到东华门的时候,黄道周停下了脚步,跟刽子手说:就让我死在这里吧,这里离高皇帝的寝陵比较近,不用去别的地方了。

接着黄道周向南方跪拜,撕破衣服,咬破手指,留下一封血书给家人: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

临刑前黄道周大呼:“天下岂有畏死黄道周哉!”据说,他的头被砍下来之后,身体仍然久久没有倒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最新小说: 剑道龙神 为救宗门修为被废,重活一世白眼狼们去死吧 开局被贬为庶民,我直升陆地神仙 不朽龙脉 这个仙尊有亿点反骨 一画天下 断我灵脉抽我骨,被灭宗你后悔啥? 极道:我有十个装备栏 我有一剑可斩神 大婚当日,女鬼抢亲 废物皇子,开局拿下至尊女帝! 御兽长生:我能提取血脉 开局锦衣卫:怒喷上司 道侣为白月光打胎后,我杀疯了 逆水寒手游:绑定系统后暴富了 惹她干嘛,她后台硬心黑性子野 开局一把刀,砍遍诸天万界! 造化神鉴 镇国神婿 玄幻,我的道法不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