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托尔·海尔达尔小传
飘天文学 ptwx.net,最快更新孤筏重洋!
托尔·海尔达尔,世界知名的探险家暨考古学家,一九一四年十月六日出生于挪威拉尔维克。早年受到母亲的鼓舞(她是当地地区博物馆馆长),他对动物学和自然生态产生兴趣,养成对大自然的狂热爱好,念小学时就在家里开了间小型动物学博物馆。后来进入奥斯陆大学,专事钻研动物学及地理学,没多久,他就前往波利尼西亚,展开首度探险之旅。
<b>波利尼西亚(一九三七年至一九三八年)及西北美洲(一九四〇年至一九四一年)的首度探险</b>
到了波利尼西亚后,年轻学生海尔达尔和他的新婚妻子李芙,在一九三七年被塔希提岛最尊贵的波利尼西亚酋长特里埃罗收养。接受了波利尼西亚生活方式和习俗的训练和熏陶后,他们俩在马贵斯群岛中的孤立小岛——法图希瓦岛——住了一年,过着另类的波利尼西亚生活,寻找岛上动物渡海而来的始祖。在这期间,这位生物学家由于疑惑这些南太平洋居民究竟如何来到这些岛屿,开始反思一些现存理论的正确性。当他和他的波利尼西亚友人冒险闯进大海捕鱼,与狂飙的东风和洋流抗衡后,他再也不相信教科书上所说的:在不确定的石器时代,就有一批旅者从西南亚前来,或航行,或涉水,对抗长达一万英里的洋流,终于发现这里,并于此定居。海尔达尔转而相信:第一批来此定居的人类,必然是从西方跟着洋流一起来到这里,正如动植物群一般。
接下来,海尔达尔将动物学的专业抛在一边,开始密集研究,想要验证他对波利尼西亚种族及文化起源的理论。他认为,波利尼西亚移民是随着太平洋这片自然输送带来到这里的,因此他转而研究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及秘鲁一带海岸。之后,他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博物馆工作,并于一九四一年在《国际科学杂志》(<i>International Science</i>)上首度发表他的理论。他在论文中说明,波利尼西亚其实有两拨移民:第一拨移民是经秘鲁和复活节岛前来,使用的交通工具是轻木木筏;几个世纪后,第二拨来到夏威夷的种族,则搭着双独木舟,远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来到这里。海尔达尔的这番研究,最后在一九五二年总结出版了厚达八百多页的书册:《太平洋上的美洲印第安人:“康提基号”探险背后的理论》。
随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中断了海尔达尔的研究,他回到家乡,成为“自由挪威军队”的志愿军,前往位于芬马克的伞兵部队服役。
<b>“康提基号”探险(一九四七年)</b>
战争结束后,海尔达尔继续他的研究。由于他的理论在当时学界中遭到排挤,于是为了验证他的理论,他决定重新建造一艘土著搭乘的轻木木筏,并取名为“康提基号”。一九四七年,海尔达尔找到了五名伙伴,搭上土著木筏,漂离了秘鲁的卡瑶港,在大海中漂流一百零一天,横越了八千公里海洋,抵达了土木土群岛,证明了古代秘鲁人搭乘轻木木筏就能到达波利尼西亚。
海尔达尔将这趟旅程经过撰述成书,于一九四八年出版,并制作了一部同名纪录片。这本《孤筏重洋》如今已有一百五十六种版本。
<b>科隆群岛探险(一九五二年)</b>
“康提基号”探险宣告成功后,海尔达尔组织并领导“挪威考古探险队”(Norweigian Archaelogical Expedition)远征科隆群岛。这个探险队调查了哥伦布之前原住民的居住地,从当地一百三十多件陶瓷物品中,找到了印加人使用的横笛和瓦片,稍后并确认为印加的史前文物。科隆群岛远离厄瓜多尔海岸一千公里,南美洲的考古学家首度跨越广袤的太平洋来到此地。在这趟探险之余,海尔达尔和一群专家再度发现一种早已消失的艺术“冈阿拉”(guara)——这是秘鲁和厄瓜多尔印第安人用来航海的一种舢板。这种航海工具,不同于“康提基号”探险使用的轻木木筏,让人们知道古代南美洲旅行者可以在太平洋上航行很长一段距离。
<b>复活节岛探险(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六年)</b>
研究工作获得成功进展后,海尔达尔受到很大的鼓舞,这次他决定主导一趟重要的考古探险,前往太平洋上最大的独立岛——复活节岛。一支由二十三位队员组成的探险队来到这座岛屿,展开地面下首度考古挖掘。他们很快就发现复活节岛原先枝繁叶茂,后来原住民砍掉了大批森林,改种水生芦苇及其他南美洲植物。
根据碳纪年记录显示:这座岛屿大概从公元三八〇年开始就已有人类定居,比科学家之前推估的年代还要早上一千年左右。而挖掘出来的物品里,有些古代石头雕刻品和秘鲁古代传统工具非常相似;此外,从一些复活节岛居民口耳相传的传说中可以发现:他们的祖先是从很远的地方向东来到这里的。海尔达尔这次的研究结论在一九六一年于檀香山举行的第十届太平洋科学大会上引发广泛的讨论,与会者一致支持这项论述:“东南亚和这些毗邻的岛屿,建构了太平洋岛屿和南美洲人民与文化的主要来源。”自此,海尔达尔的东向移民理论获得了相当广泛的支持。
<b>“拉号”探险(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〇年)</b>
托尔·海尔达尔继续研究上古移民史,并将注意力转往纸草制造的非洲芦苇船。以往多数人认为,这种船不适合横渡大西洋,纸草浸在水里不消两个星期就会沉入汪洋。但是海尔达尔认为当代科学家低估了这些船只的强韧耐力,决定实验证明。一九六九年,他买进十二吨重纸草,会同专家,合力建构了一艘古代纸草船。终于,一艘十五码长的纸草船“拉号”,在北非摩洛哥古老的腓尼基港口萨腓下水了。为了表彰跨国合作精神,海尔达尔为这艘船插上联合国国旗,并用了七名不同国籍的水手。一行船员搭上纸草船,航行了五千公里,进入旅途的第五十六天,却因暴风雨以及纸草船本身结构不良,被迫宣告弃船,当时距离目标加勒比海最东边的岛国巴巴多斯只剩下一星期的航程。
十个月后,海尔达尔再度尝试相同航程,不过这次的“拉二号”比较小,长度只有大约三十六英尺。这艘船以五十七天时间,越过了大西洋最宽的部分——六千一百公里,从萨腓港出发,抵达巴巴多斯。这次旅程再次证明现代科学长期低估土著的技术。所谓“哥伦布时代前建造的地中海船只都无法横渡大西洋”的理论,显然是错误的。
一如先前经验,海尔达尔于一九七一年出版了依据这段探险写成的《“拉号”探险记》(<i>The Ra Expeditions</i>),并发行了同名纪录片。
<b>“底格里斯号”探险(一九七七年)</b>
一九七七年,海尔达尔偕同许多不同国籍的水手,前往底格里斯河,进行了一场为期四个月的探险,搭乘一艘芦苇船航行了六千四百公里。他们从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出发,下行至波斯湾,然后绕过阿拉伯海到达巴基斯坦,最后回到红海。这趟底格里斯河探险的目的,是要验证古代的苏美人可以依靠同样的工具,将他们的文化散播至西南亚和阿拉伯半岛。他将这段探险记录在《“底格里斯号”探险记》(<i>The Tigris Expedition</i>,一九七九年)中,也发行了一部同名纪录片。
接下来的几年,海尔达尔又进行了好几次探险,包括一九八二年、一九八三年和一九八四年的马尔代夫群岛探险,以及前往复活节岛探险和探索秘鲁一处遗址等。在八十多岁时,海尔达尔仍然积极参与考古探险,也大力促进国际性探险合作。
海尔达尔曾获颁十二国大学和学院的奖章和荣誉学位,以及无数勋章、奖赏和表扬。他曾担任纽约科学院和苏联科学院的会员长达十二年,也是多个科学会议的常任会员,较为知名的有“国际美洲科学家大会”“太平洋科学大会”,以及“国际人类学与人种学大会”。另外,他也致力于环境保育工作,曾获联合国颁发的巴勒维环境奖(Pahlevi Environmental Prize)。他的其他著作包括:《太平洋上的美洲印第安人:“康提基号”探险背后的理论》(<i>American Indians in the Pacific, The Theory Behind the Kon-Tiki Expedition</i>,一九五二年)、《阿库—阿库:复活节岛的秘密》(<i>Aku-Aku: The Secret of Easter Island</i>,一九五七年,已翻译成多国语言)、《消失的文明》(<i>Vanish Civilizations</i>,一九六三年)、《前往波利尼西亚的航海路线》(<i>Sea Routes to Polynesia</i>,一九六七年)、《美洲大陆的追寻》(<i>Quest for America</i>,一九七一年)、《法图希瓦岛:返璞归真》(<i>Fatu-Hiva: Back</i> <i>to Nature</i>,一九七四年)、《早期人类与海洋:探讨航海术和海上文明的诞生》(<i>Early Man and the Ocean: A Search for the Beginnings of Navigation and Seaborne Civilizations</i>,一九七九年)、《马尔代夫之谜》(<i>The Mystery of the Malpes</i>)、《吐库姆金字塔》(<i>The Pyramids of Tucume</i>),以及《绿色安息日》(<i>Green Was the Earth on the Seventh Day</i>)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