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飘天文学 ptwx.net,最快更新大唐狄公案(第二辑)!
1959年10月,高罗佩先生前往吉隆坡,担任荷兰驻马来西亚大使,在此期间,他开始酷爱长臂猿,后来陆续豢养过四只幼兽,并于1967年出版了专著《长臂猿考》。1962年3月,“卡尔库恩(A. F. Calkoen)从曼谷给我送来了一只幼小的长臂猿,它是只特别可爱的小动物,我非常细心地照料它。那只长臂猿幼仔,是泰国航空公司放在一个银质端盘上,躺在兰花中间送来的!”高罗佩先生给它起名叫木木,后来也叫扑扑。<a id="jzyy_1_32" href="#jz_1_32"><sup>(1)</sup></a>同年7月,高罗佩全家在马来西亚迪克逊港度假时,扑扑死于肺炎。次子威廉记得,在扑扑死亡的过程中,他第一次看到父亲非常悲伤地哭泣。<a id="jzyy_1_33" href="#jz_1_33"><sup>(2)</sup></a>
1964年2月29日至3月7日,荷兰举办第29届图书周,高罗佩先生所写的荷文本《四根手指》(<i>Vier Vingers</i>)作为礼品书出现在此次书展上,由阿姆斯特丹书店利益促进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Interests of Bookshops)出版。他把此书献给“我的好友长臂猿扑扑”。1965年,英文本《猴与虎》(<i>The Monkey and the Tiger</i>)由英国海涅曼出版社(William Heinemann Ltd.)出版,其中收入了改名为《晨之猿》(The Morning of the Monkey)的《四根手指》。
意想不到的是,在一些细节的安排与处理上,荷文本与英文本竟多有不同之处。在高罗佩先生本人执笔完成的文本中,还是头一次发现此种现象,译者希图通过比较和分析,稍稍窥见他在创作时的某些思路与手法,因此不揣冗赘,在正文中一一注出。此篇只分节而不分章,荷文本分为十节,英文本则分为七节,其中两张插图也略有不同,荷文本中曾姑娘的形象,显然与该书中的描述更为相符,可参见第64页的脚注。
将两种文本加以对比后,分明可见高罗佩先生对于后出的英文本做过不少修订,将几段较长的一人自叙分拆为二人对话的形式,调整或改动了某些人物与情节的设置(比如炊饼翁),增加了对主要人物的心理描写,将涉案者及其背景写得更为复杂,并通过狄公之口发出不少感慨和议论,渲染了故事气氛,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尤其在最后一节中扩充了许多内容,以黑猿肇始,也以黑猿终结,使小说更多意趣,不过也在文中删减了几处细节,究竟是出于何种考虑,自然不敢妄断,至于修改后的效果如何,也留待诸位读者去自行评判。在此非常感谢提供荷文本初版并发现内容有异的于鹏先生。
最后还需说明一事:《晨之猿》的译稿,起初是由译者的先生执笔完成的。当时译者与出版社刚刚签约,一时间觉得压力极大,唯恐不能按时交稿,于是请先生代译此篇,后来在初稿的基础上加以适当修改,以保持文风一致。特此感谢家人的慨然相助与多年支持。
***
1963年,此篇的荷文本由荷兰范胡维出版社(W. van Hoeve Ltd.)出版,名为<i>De Nacht van de</i> <i>Tijger</i>。1965年,《猴与虎》(<i>The Monkey and the Tiger</i>)由英国伦敦海涅曼出版社(William Heinemann Ltd.)出版,收入此篇的英文本,名为The Night of the Tiger,曾被高罗佩先生认为是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之一。
文中的人物颜远,猜测或是取自《棠阴比事》中的《曹摅明妇》,曹摅,字颜远;或是取自高罗佩先生的另一本著作《书画鉴赏汇编》中提到的唐代画家与鉴赏家张彦远。
第三节中的对联“君王上奉天命主宰疆土,农人下依四时躬耕桑田”,似是出自《墨子·贵义》中的“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
第五节中有一段关于梅花的描述,“那老旧的枝干看去几乎已经枯死,却又绽出点点白花,生命正如这花朵一般,在隆冬时节里蛰伏许久,又再度盛放于回春之时”。在高罗佩先生的另一部著作《中国古代房内考》中,亦有过类似的解说:“梅也是生育力和创造力的象征,因为春天它那多节而干枯的树枝又会绽出新芽,象征着严冬过后的万物复苏。中国人床上的铺盖和床围的屏风上经常绣有梅花盛开的图案。”<a id="jzyy_1_34" href="#jz_1_34"><sup>(3)</sup></a>
关于文中提到的著名琴曲《梅花三弄》,高罗佩先生曾在《琴道》第四章《琴曲的含义》中将其归为“具有半历史特征的琴曲”,并写道:“第三个例子便是《梅花三弄》,一部非常吸引人的作品。这首曲子原为竹笛所作,据称由晋朝著名笛师、文人桓伊谱写。相传他路遇王徽之(大书法家王羲之之子)时为他演奏过此曲。”<a id="jzyy_1_35" href="#jz_1_35"><sup>(4)</sup></a>
第七节中狄公深夜抚琴一段,蕴含着关于古琴文化的丰富知识。高罗佩先生在《琴道》一书中,曾对古琴的形制和构造作过详细解说,通过对比阅读,有助于确认某些名词的选用,比如burst,在看过以下文字后,可知当为“断纹”:“时光流逝使古老之琴的漆面出现了细小的断纹,通过这些断纹的形状,收藏家们可以断定不同古琴的年代和真伪。”<a id="jzyy_1_36" href="#jz_1_36"><sup>(5)</sup></a>古琴学者严晓星先生曾对这一部分内容做过仔细订正,并提议将歌词中的“秋末”改为“秋杪”,虽然字面意思相同,但后者显然更具古风,平添不少雅韵,在此深表感谢。
自从发现《晨之猿》的英文本与荷文本之间存在不少差异之后,译者又设法搜求《暮之虎》荷文本,一时竟遍寻不得,后来幸得在荷兰学习的刘明珠女士的热心帮助,方才如愿购入此书。对比之后,果然发现两种文本在分段分节与某些字句细处有所不同,并在正文中对后者加注说明。后出的英文本当是根据荷文本修订后的结果。另外,书中的两幅插图也略有不同,明显可见英文本中收入的是改动过的版本:
张凌
2019年9月
<a id="jz_1_32" href="#jzyy_1_32">(1)</a>[荷兰]C. D.巴克曼,[荷兰]H.德弗里斯著,施辉业译:《大汉学家高罗佩传》,海南出版社,2011年,第240页。
<a id="jz_1_33" href="#jzyy_1_33">(2)</a>《大汉学家高罗佩传》,第241页。
<a id="jz_1_34" href="#jzyy_1_34">(3)</a>[荷兰]高罗佩著,李零、郭晓惠、李晓晨、张进京译:《中国古代房内考》,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64页。
<a id="jz_1_35" href="#jzyy_1_35">(4)</a>[荷兰]高罗佩著,宋慧文、孔维锋、王建欣译:《琴道》,中西书局,2013年9月,第93页。
<a id="jz_1_36" href="#jzyy_1_36">(5)</a>《琴道》,第17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