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第5/5页)
“我也是。”
“但恐怕那些就是她戴的那种发夹。”
“我知道,”他说。他把手从口袋里拿出来伸向她。他们就站在都铎楼的楼下,附近窗口的灯光照亮了一只两脚叉开的发夹,令人伤感地躺在他的手掌里。“晚餐后她把这个落在台子上了。你看见我把它捡起来了。”
“我看见你捡起了肖小姐的围巾。”
“我一直是个绅士。我可以和你一起上去吗,还是这是违反规定的?”
“你可以上来。”
还有许多学生穿着睡衣急匆匆地跑过走廊,她们看彼得的眼神更多的是好奇,而非恼怒。在哈莉雅特的房间里,他们发现她的长袍就放在桌子上,旁边就是她的文档。彼得拿起笔记本,检查了纸页、捆绳和封蜡,每块封蜡上都盖着卧猫徽章和骄傲的温西家族的座右铭。
“要是它被打开过,我就用热蜡做一顿饭吃。”
他走到窗口,向外望着方庭。
“这里做个观察点挺不错的——某种程度上来说。谢谢。我就想在这里看看。”
他不再表现出好奇,只是接过她递给他的长袍,然后再次跟着她走到了楼下。
他们正穿过方庭,走到一半时他忽然说:
“哈莉雅特,你真的看重诚实胜过一切吗?”
“我想是的。我希望是。怎么了?”
“如果你不是这样的,我就是整个世界上最该死的大笨蛋。我太忙于锯掉自己这里的枝桠了。如果我是诚实的,我可能会完全失去你。而如果我不诚实——”
很奇怪的,他的声音很粗哑,仿佛他在刻意控制什么;她想,不是由于身体上的疼痛或激情,而是某些更根本的东西。
“如果你不诚实,”哈莉雅特说,“那我就会失去你,因为这样你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你了,不是吗?”
“不知道。其实我也有轻率油滑的坏名声。你觉得我是个诚实的人吗?”
“我知道你是的。我无法想象你是什么别的样子。”
“而此刻我正试着对抗自己的诚实带来的副作用。‘我正试着去实现那个伟大的决定,忠于自我,不去想天堂或地狱。<a id="jzyy_1_158" href="#jz_1_158"><sup>(14)</sup></a>’可似乎无论如何我都只能下地狱;所以我几乎不需要为决定而烦恼。我相信你的那些话是真心的——我也希望,即便我一个字也不相信它,我还是会做一样的事。”
“彼得,我一点儿也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那样更好,别担心,下一次我不会再这样表现了。‘公爵喝干了一勺兑水的白兰地,于是又变回了完美的英国绅士。<a id="jzyy_1_159" href="#jz_1_159"><sup>(15)</sup></a>’把你的手给我。”
她把手给他,让他紧紧握了一会儿,然后他把她的手拉进了他的臂弯。他们走向新方庭,手挽着手,一句话也不说。当他们走过大厅楼梯角下的拱门时,哈莉雅特觉得她听见了有人在黑暗中移动的声音,并且看见了一张警惕的脸上的微光;但她还没来得及告诉彼得,它就消失了。
帕吉特为他们打开了大门的锁;温西心不在焉地跨过门槛,随意向他说了句晚安。
“晚安,温西少校,长官!”
“哈啰!”彼得收回已经踏上了圣十字路的一只脚,凑近了看着门房那张微笑的脸。
“我的天啊,是的!等一下。别提醒我。科德里——1918<a id="jzyy_1_160" href="#jz_1_160"><sup>(16)</sup></a>——我想起来了!你叫帕吉特。帕吉特下士。”
“非常正确,长官。”
“哦,哦,哦。太高兴见到你了。你看上去身体很好啊。最近怎么样?”
“很好,谢谢你,长官。”帕吉特大而多毛的手掌温暖地包裹了彼得长长的手指。“我对我老婆说了,当我听说你来这里以后,‘我跟你打赌,你爱赌什么都行,’我说,‘少校不会忘记的。’”
“老天爷,当然不会。真高兴看见你在这儿!上一次见到你的时候,我正被担架抬走呢。”
“没错,长官。很高兴我能帮上忙把你挖出来。”
“我知道。现在我很高兴看见你,但那个时候看见你我还要更高兴一点。”
“是的,长官。竟有那种事,长官——结果怎么样!我们以为那次你就完蛋了。我对哈克特说——还记得小哈克特吗,长官?”
“那个红头发的小家伙?我当然记得。他怎么样了?”
“在雷丁开卡车呢,长官,结婚了,有三个孩子。我对哈克特说,‘哎呀,老天!’我说,‘又是那件格纹的袍子’——对不起,长官——然后他说,‘太不走运了!’于是我说,‘别光站在那儿叹气了——说不定他还没死呢。’所以我们——”
“没有呢,”温西说,“与其说是受伤不如说我是受惊了。很不舒服的体验,被活埋。”
“是啊,长官!当我们在那个老坑底发现你的时候,你上面还横着一根大木桩,我跟哈克特说,‘好了,’我说,‘反正他整个人都躺在这儿了。’然后他说,‘谢天谢地!’他就是那个意思,如果不是去挖了那个坑的话——”
“是的,”温西说,“我确实挺走运的。可是我们还是失去了可怜的丹伯利先生。”
“是的,长官。真不幸。他是个年轻的好绅士。现在还有西德维克上尉的消息吗,长官?”
“哦,有的。我前两天才在贝罗那俱乐部看见他了。不过很遗憾,他现在身体没有那时候那么好了。他在服药,你知道,肺不太好。”
“那真遗憾,长官。还记得他是怎么处理那头猪的——”
“嘘,帕吉特。越少提到那头猪,越好。”
“是的,长官。那猪真脆啊。呼!”帕吉特咂了咂嘴唇,仿佛回忆起了当年的味道。“你听说图普军士长的事情了吗?”
“图普?没有——我完全没有他的消息了。我希望没发生什么不好的事吧。他是我遇到过最好的军士长。”
“啊,他确实是独一无二的。”帕吉特咧开嘴笑了,“嗯,长官,他找到他的对象了。一个小个子——也就这么高,但是,天啊!”
“接着说,帕吉特。真的吗!”
“是的,长官。就是我在动物园骆驼馆里工作的时候——”
“老天啊,帕吉特!”
“是的,长官——我在那儿看见他们了,还一起过了一整天。后来我也去找过他们。嗯,对!她配军士长挺好的,还让他吃了点苦头。你知道那首歌谣吧:折磨一个六英尺三英寸的家伙——”
“而她才只有四英尺二英寸高!好啊,好啊!命运多么奇妙啊!对了,让我来告诉你那天我碰到谁了——准会让你大吃一惊——”
回忆源源不断地涌来,直到温西忽然意识到,自己的举动有失绅士风度,于是向哈莉雅特道歉,然后匆匆走了出去,一边保证哪天再回来叙叙旧。帕吉特依然微笑着,关上沉重的大门,并上了锁。
“啊!”帕吉特说,“少校,他没怎么变。他那个时候年轻得多,当然了——只在公报上宣布过任命——但他一直是个很好的军官——而且狡猾得很,还总在刮胡子——老天!”
帕吉特一只手撑着门房的砖墙,看上去仿佛迷失在回忆中。
“‘现在,伙计们,’当我们要面临低空扫射的时候他就会这么说,‘如果你们就要面对你们的造物主了,拜托,把下巴刮干净再去见他。’啊!格子花纹,我们都这么叫他,还有那个单片眼镜,不过没有不敬的意思。我们都不允许有人说他的坏话。有一次,另一个分队有个家伙跑到我们这儿——蠢货一个,满嘴脏话,没人拿他当回事——哈金斯,就是这个名字,哈金斯。哼,这家伙还以为他很幽默呢,然后——就开始管少校叫小珀西,还用了那么难听的绰号——”
帕吉特在这里停顿了一下,想要选择一个能入得了女士耳朵的绰号,可是失败了,便重复道:
“难听的绰号,小姐。我就对他说——注意点儿,那时候我还没有军阶呢;我才只是个二等兵,跟哈金斯一样——我对他说,‘好了,我听够了。’而他对我说——好了,反正,最后,我们好好打了一架,绕着营房滚了一圈。”
“老天,”哈莉雅特说。
“是的,小姐。那时候我们正在修整,第二天早上军士长把我们拽进操练的队列的时候——哦,天啊!我们俩的样子难看得就像一家人一样。军士长——就是图普军士长,就像我说的当时他还没结婚——他什么也没说——他是知道的。副官也知道,他也什么都没说。要是我们都没看见少校走过来就好了。于是副官让我们重新站成一列,我立正站在那儿,希望哈金斯的脸不要比我的更惨不忍睹。‘早上好,’少校说;然后副官和图普军士长说,‘早上好,长官。’于是他随意地和军士长聊了起来,我看见他的眼睛在队列里来回打量。‘军士长!’他忽然说。‘长官!’军士长说。‘那个人怎么了?’他指的是我。‘长官?’军士长说,他瞪着我,就好像很吃惊看到我一样。‘似乎他遭遇了很惨的事故,’少校说。‘还有另外那个人?我不愿意看见这种事。不聪明。让他们出列。’于是军士长让我们俩都出列了。‘嗯,’少校说,‘我知道了。这个人叫什么名字?’‘帕吉特,长官,’军士长说。‘哦,’他说,‘好了,帕吉特,你对自己做了什么把自己搞成这样?’‘被水桶绊倒了,长官,’我说,一边用我唯一一只看得见的眼睛盯着他的肩膀,‘水桶?’他说,‘是很麻烦的东西啊,水桶。还有这个人——我猜他是踩在抹布上了,呃,军士长?’‘少校想知道你是不是踩在抹布上了,’图普军士长说。‘是的,长官,’哈金斯说,好像嘴巴很疼的样子。‘好吧,’少校说,‘等你把这一队解散了,给这两个人一个水桶和一块抹布,让他们做点杂役。这样能教会他们处理这些危险的工具。’‘是,长官,’图普军士长说。‘继续,’少校说。于是我们又继续操练了。哈金斯后来跟我说,‘你觉得他知道吗?’‘知道?’我说,‘他当然知道了。没什么事情是他不知道的。’再后来,哈金斯就再没提过那个绰号了。”
哈莉雅特对这则逸闻表达了它应得的赞叹,毕竟是他用了这么大的热情讲述的。然后她告别了帕吉特。不知为什么,关于水桶和抹布的这个事件让帕吉特一生都变成了彼得的奴隶。男人真是非常奇怪。
她返回的时候,大厅拱门下没有人,但就在她经过小教堂西侧的时候,她觉得自己看见一个黑影进入了学者花园。她跟着它。她的眼睛已经渐渐习惯了夏天夜晚的昏暗天光,所以她能够看见那个身影上上下下地迅速移动,上上下下,同时听见它的长裙拂过草地的沙沙声。
那天晚上学院里只有一个人穿着带裙摆的连衣裙,那就是希利亚德小姐。她在学者花园里待了一个半小时。
<a id="jz_1_145" href="#jzyy_1_145">(1)</a> 这段话引自培根的散文《论辞令》(<i>Of Discourse</i>)。
<a id="jz_1_146" href="#jzyy_1_146">(2)</a> 《长庚星的沉没》(<i>The Wreck of the Hesperus</i>)是美国浪漫主义诗人亨利·沃兹沃思·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1882)的诗歌。
<a id="jz_1_147" href="#jzyy_1_147">(3)</a> 哈莉雅特和学监引用的诗句均引自美国诗人维切尔·林赛(Vachel Lindsay,1879—1931)的诗歌《丹尼尔的爵士乐》(<i>The Daniel Jazz</i>)。
<a id="jz_1_148" href="#jzyy_1_148">(4)</a> 这句话引自苏格兰小说家约翰·布臣(John Buchan,1875—1940)的小说《狩猎塔》(<i>Huntingtower</i>)。
<a id="jz_1_149" href="#jzyy_1_149">(5)</a> “编造谎言的艺术”原文为希腊文ψευδή λέγειν ώ δει,引自亚里士多德《诗学》。
<a id="jz_1_150" href="#jzyy_1_150">(6)</a> 这句引自英国小说家、诗人拉迪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的诗歌《帕吉特,MP》。
<a id="jz_1_151" href="#jzyy_1_151">(7)</a> 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是安其塞斯王子和爱神阿佛洛狄忒之子,特洛伊陷落后,他从特洛伊逃出,搬着家庭守护神拉尔和纳特斯的塑像抵达意大利,建立了罗马城,因此被赋予“庇护”的别名。这段故事是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的主要内容。
<a id="jz_1_152" href="#jzyy_1_152">(8)</a> 龙塞沃战役(Battle of Roncevaux Pass),发生于公元778年的西班牙的战役,查理曼大帝的侄子在防守中战胜了撒拉逊人。
<a id="jz_1_153" href="#jzyy_1_153">(9)</a> 温泉关战役(Battle of Thermopylae),发生于公元前480年,是第二次波斯入侵希腊战争中的著名战役。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一世以本国三百精兵以及四百名底比斯人和六千名联军在温泉关抵挡数量上远远超过他们的波斯军队长达三天,虽然波斯军队最后仍成功占领温泉关,但损失惨重。斯巴达三百勇士的故事亦流传至今。
<a id="jz_1_154" href="#jzyy_1_154">(10)</a> 彼拉多,罗马帝国犹太行省第五任行政长官,他主持了对耶稣的审判并下令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在《马太福音》中,彼拉多洗手以示自己对处死耶稣不负责任,并很不情愿将他送上刑架。
<a id="jz_1_155" href="#jzyy_1_155">(11)</a> 施特罗海姆(Stroheim,1885—1957),生于维也纳的美国电影导演、演员,其影片以细节描写和现实主义风格著称,此处所指的电影应该是他执导的《贪婪》,电影中有男女主人公站在火车站台,显示女主人公对白的字幕卡片打出“让我们去坐在下水管道上吧”,并由他们付诸实施了。
<a id="jz_1_156" href="#jzyy_1_156">(12)</a> 这里提到的均为史上著名的伪造案例:伪造的教令(Forged Decretals),是十九世纪中叶的一批学者为了捍卫大主教的权利而伪造的一批中世纪宗教文书;托马斯·查特顿(Thomas Chatterton,1752—1770),英国诗人,12岁时创作了《罗利诗篇》并声明它们是十五世纪的手稿,这些手稿被鉴定是伪作(虽然艺术成就极高)后,查特顿在17岁服毒自杀;《莪相》(<i>Ossian</i>),一系列古代诗歌伪作,实际的创作者为苏格兰作家詹姆斯·麦克弗森(James Macpherson,1736—1796);亨利·爱尔兰(Henry Ireland,1777—1835),伪造莎士比亚手稿和相关文档的英国人;十九世纪的小册子,英国藏书家托马斯·詹姆斯·怀斯(Thomas James Wise,1859—1937)私印了一系列英国作家的作品,其中某些为伪作,并在《针对某些十九世纪的小册子本质的调查》(<i>An Enquiry into the Nature of Certain Nineteenth Century Pamphlets</i>,1934)中被曝光。
<a id="jz_1_157" href="#jzyy_1_157">(13)</a> 这句话和后面彼得引述的诗句均引自威廉·莫里斯的诗歌《上帝的审判》(<i>The Judgement of God</i>)。
<a id="jz_1_158" href="#jzyy_1_158">(14)</a> 这句话引自托马斯·布朗尼爵士的《医生的宗教》。
<a id="jz_1_159" href="#jzyy_1_159">(15)</a> 这句话引自加拿大幽默作家斯蒂芬·里柯克(Stephen Leacock,1869—1944)的作品《女家庭教师格特鲁德》(<i>Gertrude the Governess</i>)。
<a id="jz_1_160" href="#jzyy_1_160">(16)</a> 科德里(Caudry),法国北部的一个市镇,在一战期间,从1914年至1918年,它是英、法、俄、德国交战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