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奇遇的人 (第2/5页)
约翰·昆西·哈林东矮矮瘦瘦的,黄黄的面孔上颧骨异常突出,配着一双湛蓝的大眼睛。他顶着一顶呢帽,现在正脱下帽子来拭汗,露出头顶上光溜溜的粗糙硬朗的头皮。他穿着黑上衣和背心,条纹长裤,并且在整齐、洁白的高硬领上系着一条不太显眼的领带。阿圣顿曾经为横断西伯利亚旅行必穿的衣着苦恼过,始终不知道应该如何装束才好,现在一看到哈林东的服装,倒有一股奇异的感觉。哈林东的声调很美,发音准确,但是发音中略带新英格兰的土腔。
不久,站长带着一个蓄胡子的俄国男人和两个小孩走进来,那俄国人似乎非常激动,他淌着泪水,正用颤抖的腔调告诉站长一些事情,他的妻子则在一旁边哭边说出他们的来历。当他们进入车厢时仍然争论不止,梅纳狄克博操着流利的俄语参加争论。哈林东完全不懂俄语,不过他好像极其兴奋的样子,也不断地用英语加入争论:“英美两国领事替我们预订了两个座位,我不知道英国国王的意思,但是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则绝不允许付过车费的椅子被人抢去。”他还表示,除了武力之外,他对其他任何事情都绝不妥协,而若有人用手指碰触他一下,他马上会报告领事。哈林东先生将这意思转达给站长,当然站长完全不懂他到底在说些什么,但由对方说话的神态,以及他指手画脚的姿势,大概已经可以略知一二,所以站长用像在台上演讲的神气答复他。这下可惹恼了哈林东先生,他脾气大作,向着站长挥动拳头,怒目相视,大声争吵起来。
“请你对站长说,他说的话我一句也不懂,我也不想懂,假使俄国人想被当作文明人看待的话,为什么不用文明国家的语言呢?我叫作约翰·昆西·哈林东,是费城的克鲁安特·玛达姆兹公司的代理人,现在正旅行俄国,带有一张写给克伦斯基先生的特别介绍信,假如我不能平平安安地坐在车上,克鲁安特先生就会请华盛顿政府出面提出抗议。”
哈林东的态度十分粗暴,举止带有咄咄逼人的气势,站长只得认了,他一言不发地退开,那个一直吵闹的蓄胡男人,以及他的妻子和两个傻头愣脑的小孩,便尾随着站长的后面走了,哈林东则跑进车厢。
“我去对那带着两个孩子的女人说,我没有办法让位给他们,实在觉得很遗憾。对母亲和女士表示由衷敬意这一点,我绝对不会落于人后,若不是我必须要保护重要的文件,免得失落的话,我不至于让俄国的母亲们在到圣彼得堡的火车走廊上站十天。”哈林东先生说。
“噢,原来如此。”阿圣顿说。
“我也结婚了,也有两个小孩,我知道带着家眷旅行实在麻烦透顶,何况没有非旅行不可的理由。”
在同一个车厢里,和一个男人一起关上十天,彼此应该都会非常了解对方,何况这十天——说得更准确一点,应该是十一天内,每天二十四小时阿圣顿都和哈林东形影不离。当然每天他们有三次机会去餐车,但大部分时间都是两人相对而坐,每天早晨和夜晚,火车会停留一个钟头左右让乘客在月台上散步,透透空气,他们两人也总是并肩散步。在车上和阿圣顿相识的人有时也会跑到这个车厢里来和阿圣顿攀谈,万一他们只会讲法语、德语时,哈林东便愁眉不展地望着他们,而当用英语的机会到来时,他就一个人滔滔不绝,不让人有插口的余地。他很爱讲话,会絮絮不休地对人进行疲劳轰炸,说话对他而言好像呼吸、饮食一样,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技能,他并非想说什么,而是因为按捺不住的关系。他的声音很大,鼻音又重,并且常常喜欢搬用并不太正确且显得粗俗的词汇,有如堆砌文章似的咬文嚼字。他绝对不肯长话短说,在说话中途,能连喘也不喘一下,就这样一直不断地往下说,所幸他不是一个性急的人,所以讲起话来还不像急湍奔泻般快速。他讲话的样子正如同熔岩顺着火山斜坡缓缓地向下流,这些流动的岩浆慢慢推动堆积在前面的阻碍物,看似非常稳重,实际上却具有巨大无比的力量。
阿圣顿以为再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哈林东了,他不但知道哈林东的各种意见、习惯,并且连他的妻子,他的两个小孩和他们学校的同学,以至于他公司的老板、在费城所交往的上流阶层人士、四代以前的亲族关系等,阿圣顿也是无一不知。他的家族是十八世纪初期从英国德文郡移民到新大陆去的,哈林东也经常去祭扫位于教会旁边的祖先的墓地,他将祖先是英国人这件事引以为荣,而他对自己能出生于英国国土上也颇感骄傲。他言下的美国,是指大西洋沿岸一带的狭长土地,他口中的美国人,是指没有被外国血统所污染的、纯粹英国或荷兰血统的少数人,他把过去一百年间迁移到美国去的德人、瑞典人、爱尔兰人,和其余中欧、东欧的人当作侵略者,他对那批人感到不屑,这种态度就好像住在远离人世、未婚的贵妇,对威胁自己平静的工厂烟囱感到不满一样。
有一次,阿圣顿无意中提及美国某大富豪喜欢收藏珍贵美术作品的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