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得起放不下的中国史 叁 古今多少人物,风流最属文人(2) (第2/5页)
明朝的俸禄是很低的,基层小官的俸禄更是微乎其微,养家糊口都难。长期的傲慢让李贽的工资单难以跟上明朝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这官越当越穷。有一年大旱,田里颗粒无收,他的两个女儿竟然因为买不起米活活饿死了。
有人统计过,他有八个孩子,其中七个都夭折了,还都死于营养不良。
李贽最大的官,做到了姚安知府。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李贽呢?他写了个楹联,说是:“做官无别物,只此一庭明月,两袖清风。”
当了二十年的官,就攒下了一轮明月。
李贽在姚安知府任上干得很不错,民族工作抓得有声有色,上司十分满意,向朝廷举荐他,要给他升官儿。但没想到,李贽一听这个消息,拔腿就跑,跑进了山里不肯出来。上司无奈接了他的辞职信,他拍拍屁股便走人了。
03
五十五岁的李贽,带着一家老小投奔湖北黄安的好朋友耿定理,在天台书院里谋了一份讲课的活计。因为房租太贵,他们一家直接住到了耿定理家里。
按理说,书院老师也是份很有面儿的工作,工资也还可以。但李贽可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找工作,他想要一个讲台、一群观众,看他手拿麦克风随心舞动。
李贽在天台书院里发表了许多惊世骇俗的言论,从此在大明第一思想犯的道路上策马狂奔。
他批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伦理纲常,揭露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把宋代的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都骂了个遍。
他崇尚把个人私欲放到首位,痛骂道学家们提倡的无私奉献,批评理学家“高谈性命,清论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痒置之不闻,反以说及理财为浊”。
他还说焚书坑儒的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而大肆诛杀功臣的朱元璋则比秦始皇更伟大,是万古一帝。
各个中国封建王朝无不重农抑商,李贽却说:“不言理财者,决不能平治天下。”
他要求人类生而平等,要解放妇女天性,歌颂自由恋爱,反对宗教迷信。针对当时盛行的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李贽高呼“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以此作为反抗。
他把自己写的文集取名叫《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意思是孔夫子说的话都没用,不如把它们都烧了吧!
这些思想,即便放到现代来看也是先进且睿智的,所以在那个年代,他不可能为世所容,就连他的好朋友耿定理也不能理解这位千古狂生的所作所为。
于是,李贽干脆从他家里搬了出来,跑到芝佛院里落发为僧了。
从小到大,他没有什么信仰,如今五六十岁了,当然更不可能去信佛祖。
他出家的原因,只是如袁中道在《李温陵传》中所说:“一日,恶头痒,倦于梳栉,遂去其发,独存鬓须。”
李贽只是因为头痒痒就给自己剃了个光头,连胡子都没舍得剃,仍然喝酒吃肉,百无禁忌。他在《焚书》中说:“出家为何?为求出世也。”
04
李贽还公然招收女学生,坚持妇女和男子一样有读书的权利,也有自由决定人生的权利,所以他招女学生,只有一个要求:要足够离经叛道。
但那个年代的女人,谁不是被三从四德绑得死死的?能被称得上离经叛道的女人,大约就只有风月场里的美人儿了。于是李贽招收的很多女弟子,都来自这些世俗人眼中“不正当”的地方,以至于当真有良家女子做了他的徒弟,还要被人攀诬为“僧尼宣淫”。
这说的便是六十多岁的李贽和他一位女弟子梅淡然之间的故事。梅淡然是李贽好友梅国桢的三女儿,小时候跟刘家结下亲事,但还没来得及成婚,小刘就死了。梅淡然心如死灰,不想再嫁人,便给李贽写了信,说要出家。
李贽并不支持小姑娘这么做,可她老爹梅国桢却支持,他在麻城北街为女儿修建了一座绣佛精舍,让她一边念佛一边绣花,两不耽误。
没多久后,梅淡然正式落发为尼。李贽给她写了一首诗,两人也有了半师之谊:闻说淡然此日生,淡然此日却为僧。
僧宝世间犹时有,佛宝今看绣佛灯。
可笑成男月上女,大惊小怪称奇事。
陡然不见舍利佛,男身复隐知谁是。
我劝世人莫浪猜,绣佛精舍是天台。
天欲散花愁汝著,龙女成佛今又来。
其实,李贽的女弟子远不止梅淡然一个人,梅家的女儿、媳妇都拜了李贽为师,可人们却热衷于八卦他和梅淡然之间的故事,大概是因为淡然长得好看吧。
大家都说,李贽做了假和尚,却给真尼姑写情诗,好不要脸。
05
李贽的离经叛道之举触怒了许多人,他大骂的孔夫子、朱熹、周敦颐这些人,都被当时的读书人奉为至圣先师,更何况李贽公然宣扬那些与朝廷法度背道而驰的言论,早惹怒了朝野上下。
正统思想的卫道士东林党人最先发难,指责他有伤风化,说他“挟妓女”“勾引士人妻女”“与无良辈游庵院挟妓女,白昼同浴”。
著名的东林党领袖顾宪成这么说李贽:“李卓吾大抵是人之非,非人之是……学术到此,真成涂炭,唯有仰屋窃叹而已,如何?如何?”
意思是李贽这家伙,就是世上人都说对的,他偏要说错,世上人都说错的,他偏要说对,这么跟人拧着来,如何能不得罪人?
有人一纸状书递到皇帝面前,用一篇标准的诬陷范文把李贽打成了十恶不赦的思想犯。大臣们声泪俱下地控诉着他的荒唐行径,锦衣卫们则非常高效地把他关进了大牢。
当时,李贽已经是古稀高龄了,路都走不动几步。他主动束手就擒,还对来逮捕他的人说:来人啊,快抬个门板来,让我躺上去。于是,李贽就这么被人用门板抬进了刑部大牢。
在牢狱里,他亦无所畏惧,说:“今年不死,明年不死,年年等死,等不来死,反等出祸。”
李贽不畏死,可万历皇帝偏偏不想让他死。
李贽太有名了,举国上下,遍地都有他的粉丝,工部尚书刘东星曾请他写书,文坛巨子袁氏三兄弟为了见他跑去陪住,就连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都和李贽交往甚密。
放在今天说,李贽就是一大流量明星,粉丝多,黑粉也不少,他若是死了,必是要震动整个网友界!
万历皇帝不打算逆流而行,而是要听别人说一句皇恩浩荡,所以只把李贽关进大牢,一应吃穿都不含糊,还宽容地让他在牢中吟诗作赋写歪文:年年岁岁笑书奴,生世无端同处女。
世上何人不读书,书奴却以读书死。
李贽不怕死,他只害怕不得自由:“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
这样的人如何能忍受牢狱之困?
在万历三十年的一天,李贽嚷嚷着要剃头,等剃头的侍者来到牢中,他一把夺过剃刀,割开了自己的脖子。
他脖颈上鲜血淋漓,却没有立刻死去,还留下了一段经典对话。
侍者问他:“和尚痛否?”
答:“不痛。”
侍者又问:“和尚为何自割?”
答:“七十老翁何所求?”
两日之后,李贽终于断气,享年七十五岁。
他曾说:“我有二十分识,二十分才,二十分胆。”但这世道容不下一个狂狷的胆大妄为者,也容不下一个任性的道德审判者。
李贽天生就是要死的,他已在这世上活了太久。
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让我由着性子来龚自珍,清朝后期最出名、作品流传最广的爱国诗人,没有之一。他的作品被南社的发起人柳亚子称为“三百年来第一流”,可谓是极高的赞誉。
但凡念过点儿书的人,谁不会背两句老龚同志的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龚自珍以才情流芳百世,更以他的一腔报国热血青史留名,被永远地推上了神坛。
但神坛之下真实的他,到底是怎样的?
简直与人们想象中差了十万八千里!
01
乾隆五十七年七月初五,龚自珍出生于浙江杭州。
他家世代都读书仕宦,家族在西子湖畔定居四百余年,在当地颇有威望。他爹、他爷爷、他叔叔舅舅,都是进士出身;他娘、他奶奶、他婶婶表姐,都是当时的才女。
成长于这样的环境里,老龚同志能不好好读书吗?
他八岁读经、史,十岁学《说文》,十三作《知觉辨》,十五岁就能出诗集,是江淮一带很有名气的天才少年。
十八岁那年,老龚考中了顺天乡试,不过名次不高,是监生中式副榜第二十八名。
虽然这个成绩对普通的读书人来说已经很好了,但老龚觉得自己出身书香世家,从小文才武略哪样不是第一,怎么能就考二十八名呢?
对自己要求一百分的人,是绝对不能接受自己只考八十五分的。
老龚回家苦读三年,二十一岁时再去赴顺天乡试,没想到复读的结果更差了,直接榜上无名,名落孙山。
老龚很受打击。
大家不都说他是大才子吗?不是说他的文章写得好吗?
他在脑海里细细思索自己在考场上写的文章,越想越觉得自己文采横溢,一点儿没毛病。回家又请教了几个知名学者,也都夸他写得好。
但为什么没考上?
《说龚定庵》中记载了这么一个小故事:乙丑,龚卷落王中丞房,阅头场第三篇,以为怪,笑不可遏。隔房温平叔侍郎闻之,索其卷阅,曰:“此浙江卷,必龚定庵也,性喜骂。如不荐,骂必甚,不如荐之。”王荐而得隽。
原来第一次考试时,龚自珍已经才名远播,考官们都听说过他的名气,但这名气却不是啥好名气,是说龚自珍太爱骂人了,嘴太臭。会试的阅卷官们害怕被他骂,只能让他当选了进士。
没想到老龚对这名次不满意,三年后又考了一场,这次的阅卷官可不是三年前那批好说话的了,看过他的卷子后直接就把他划掉了。
经过多番打听,龚自珍才知道,阅卷官之所以看不上他的文章,都是因为他的字写得太丑。
都说字如其人,一个人的风骨往往就浸透在他的字迹里面,纵然你如何广有才名,字丑?对不起,不能要!
虽然这种评判方式挺不科学的,天底下字丑的人多了,难道一个个都根骨不正吗?但在明清两朝,考科举也是要算卷面分的。考官非常注重对考生书法的考量,其重视程度甚至往往超过文章内容本身。
资料显示,清朝科考要求考生答卷必须用“馆阁体”,字体要乌、方、光、大,书法越好看,字迹越工整漂亮,就越容易入考官的法眼。
龚自珍的字却潦草逼仄,也没有用规定的字体来书写,主考官们拿着放大镜也看得很吃力。纵然现在给他过了,到了后面殿试上,也过不了皇帝那一关。
正因如此,主考官曹振镛以“楷法不中程”为由,把他的名次排在了最末。
02
老龚也是个一根筋,科举失利以后回到家,对老婆孩子发了好一顿火,当夜就要老婆孩子练书法,说是自己吃过的亏不能再让娃吃。慢慢地,他的夫人何颉云果真就练出了一手好字,在当时的太太小姐圈里很有名。可老龚是典型的对他人严苛对自己放松,老婆的字都练好了,他的字还是那样,丑得一成不变。
后来龚自珍参加内阁中书的职业能力测评时,旁边人就说:(龚自珍)不能作小楷,断断不得。如其夫人与考,则可望矣。
清朝一向重视表面功夫,连选拔官员都要挑长得高大挺拔帅气的,书法当然比内涵重要!曾国藩后来就对此向咸丰皇帝提过意见,说“岂可但观其举止便捷、语言圆妙而不深究其真学真识乎”?但并没有得到皇帝回应。
这种朝廷取士的不良风气,积弊已深。
像龚自珍这样有才气又自命清高的名士,虽然有些视功名如粪土的意思,但看到朝廷仅仅因为这种理由就断了自己的进阶之路,心里还是很生气的。他用这样的方式向朝廷挑衅:你们选拔人才只看字好不好,不如让我家夫人入翰林去做大学士吧!
龚自珍曾经憧憬着踏入仕途,用自己的才华来改变现实,却不想自己连门槛都没迈过去。多次失望以后,他便发出了“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喟叹。
皇帝和官员因循守旧,看不清世间局势,更不愿做出改变,甚至阻断了真正有才学之人的晋升阶梯,这世道究竟还有没有救?
在考完乡试回家的路上,龚自珍路过了镇江,刚好碰见当地百姓在举办一个祭祀玉皇大帝的大法会。主持祭祀的道士认识龚自珍,大家一听这位青年竟然是誉满江淮的大文豪,便邀请他上台作一首“青词”。
所谓“青词”,就是一种写给神仙看的诗词,不能写得太简单了,越歌功颂德、华丽繁复越好,总之就是要专拣老百姓听不明白的写,言之无物不要紧,你写的别人看不懂,别人就觉得你水平高。
明朝那个大奸臣严嵩的儿子严世藩,青词就写得当世一绝。
龚自珍一听众人要求,寻思我没写过呀,咋写?道士朋友大手一挥,随你的便吧,爱咋写咋写!
老龚脑袋一歪,灵感就来了,当下挥毫,写下了著名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大清四万万民众,世间岂是无人才?但在这样因循守旧的世道里,人才没有晋升之途,只能望着江水空喊一句怀才不遇,“万马齐喑”,真是家国之哀!
曾经的康乾盛世人人称颂,而龚自珍在此时,已初感这盛世的颓势了。
不久,龚自珍的妻子因为庸医误诊死于徽州,他愈发意志消沉,对朝廷对社会更加失望。但这么多年读过的圣贤书,难道就是让他在这里自怨自艾的吗?
龚自珍没有再消沉下去。一年后,他写下四篇《明良论》,第一次完整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抨击。
他的外祖父段玉裁阅后又惊又喜,欣然加墨批点,认为他的论述正中当今政治要害,是别具一格的见解。
03
在此后的十几年里,龚自珍从未放弃过科举取士,他坚信自己有匡扶天下之才,却六次考试,六次名落孙山。
直到第六次科举,龚自珍在殿试中效仿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写下《御试安边抚远疏》,讲述平定叛乱后的治国理政之法,阐明他的改革主张,“千余言挥洒殿前,直陈无隐,阅卷诸公皆被其震惊”。
可偏偏主持殿试的太子太师曹振镛是个最顽固不懂变通的老头子,他一生信奉多磕头、少说话,不满龚自珍的改革主张,只给了他一个不咸不淡的名次。
龚自珍依然没有进入翰林的资格,只能当了个小小的内阁中书,做点闲散差事。
他原本是个锦衣玉食的文人公子,偏偏在一次次失败后消磨了棱角,沦为郁郁不得志的江湖客。
道光十九年,龚自珍辞官南归。他辞官的原因无非两点,一来是他屡屡揭露时弊,触动了当时王公贵族的利益,于是受到各方势力的打压;二来,在整个社会从盛世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他对黑暗官场的失望一天天累积,终于忍无可忍。
明知此浦定重过,其奈尊前百感何。
亦是今生未曾有,满襟清泪渡黄河。
当初如何雄心壮志地北上,如今便如何灰溜溜地回来。
有人说,就是从这时候开始,龚自珍染上了风流的臭毛病。官场失意,老龚同志开始流连烟花场,彻彻底底地变了一个人。
但实际上,老龚不是从这时候才开始“变坏”的。他生性风流,在京城和家乡都有眠花宿柳的光荣事迹流传坊间,倒是辞官之后的几年安分了许多。
04
道光二十一年,龚自珍的父亲龚丽正去世,他子承父业做了杭州紫阳书院的讲席。
为人师表的龚自珍,很不成体统。
他放弃了当官求功名的事业以后,一度也放弃了写诗的事业,转而投向了赌博大军。
定庵(龚自珍)交游最杂,宗室、贵人、名士、缁流、伧侩、博徒,无不往来。出门则日夜不归,到寓则宾朋满座。
他终日与三教九流往来,常常彻夜不归,聚众赌博,什么双陆马吊牌九蛐蛐,都信手拈来。他最喜欢玩的是一种叫作摇摊的赌钱玩法:骰子摇出点数﹐以四除之﹐视其有无余数﹐赌者猜点数下注﹐以博胜负。
龚自珍考科举的运气不太好,赌博的运气也依然不好,常常揣着大把银子进门,空着衣兜出来。
他在京城做官的时候,收藏了一枚相传是赵飞燕用过的玉印。那可是老龚花了五百金的大价钱弄来的,刚拿到手那会儿天天抱着睡觉,喜欢得不得了。可一到了杭州,一天跟人玩押宝,押一局输一局,不仅输光了身上的银子,还赊了两个月的工资,实在没办法,竟然把他的宝贝玉印拿出来抵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